六大河报道丨从“乡土”到“振兴”:文化自觉与乡村未来
——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交流座谈会在惠水举行
11月18日下午,从“乡土”到“振兴”:文化自觉与乡村未来——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交流座谈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举行,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顾久、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班程农出席并致辞。

贵州民族大学前身贵州民族学院的建立与费孝通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950年,费孝通先生与时任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欧百川共同提议创建贵州民族学院。1951年,贵州民族学院正式成立。该校现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贵州民族大学。2022年,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成立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延续费孝通的学术精神,深耕乡村治理和文化社会学研究。

参加这场交流座谈会的,还有贵州省内的专家学者、乡村实践探索者。这次座谈会由原贵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杨庆武主持。

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智慧火花不断闪现。大家循着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的学术足迹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共探文化自觉与贵州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之路。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贵州民族大学原校长张学立认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重建”思想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要更加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实现文化赋能与经济发展双提升。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赵德刚结合农业科研实践谈到,乡村振兴应借鉴费孝通先生“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靠山。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范同寿从历史维度切入,强调费孝通先生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学术方法,启示贵州乡村建设需深挖地域文化内涵。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亚明提出,应进一步搭建学术研究与乡村实践的桥梁,更好地让费孝通先生的社会调查方法在当代乡村治理中发挥实效。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贵州文旅推荐官刘杰是乡村振兴实践探索者代表,他认为乡村振兴要更好地让文化“活”起来,通过文旅融合、非遗创新发展等方式,让村民在文化传承中实现增收致富。
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承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越剑分享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建筑的价值与实践。(本报记者 刘延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班程农丨缅怀费孝通先生:传承精神财富 续写时代新篇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