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访谈丨王超:土著益生菌 从“点上示范”迈向“全域应用”

2025
11/18
07:43
中国新报
分享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新报

 

         “神奇土著益生菌,人类健康守护神。”近年来,在中国贵州毕节示范区,关于土著益生菌在种植、养殖和人饮等方面的神奇效果,其热浪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


        就在不久前的2025年10月31日,由贵州省老科协主办召开的贵州省第三届土著益生菌成果转化研讨会上,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镇长王超的发言尤其引入注目。

 


        贵州省毕节示范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场镇是整镇试点推广土著益生菌技术的乡镇之一,龙场镇又是威宁县的一个农业大镇,全镇行政村多达32个,龙场镇有耕地面积37202亩,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生姜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


         为此,中国新报六大河栏目特将王超镇长的发言《龙场镇人民政府关于试点推广土著益生菌,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情况的报告》全文登载刊发,以飨读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毕节示范区“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主题,积极探索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新路径,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与综合效益,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市人大、市农业农村局的关心指导下,我镇组织农技人员及骨干农户赴毕节万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考察调研。

 


        在综合评估本地气候、土壤条件和种养习惯,并充分论证土著益生菌技术在改良土壤、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畜禽健康、改善养殖环境等方面显著潜力的基础上,经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启动土著益生菌技术在本镇区域的试点推广工作。


        该举措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转型的具体行动,也与毕节示范区加强生态环保、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试点总体情况及成效本次试点覆盖范围广、参与主体多,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显著成效。


         在全镇32个行政村按照高起点、规范化、全覆盖的要求开展试点,涵盖农户181户。其中,种植领域应用63户,推广面积达246亩,主要作物包括油桃、玉米、蔬菜等;养殖领域应用118户,涵盖牛、羊、生猪及家禽,总计受益畜禽2109头(只)。


       (一)种植增产提质成效显著。


         一是油桃种植应用效果突出。经毕节市老科协、老年科技大学、毕节市林科所、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部分专家严格测产,试验区内油桃平均亩产达1900公斤,较常规种植增产71%,果实色泽均匀、糖度提高、耐储性明显增强。第三方检测显示,施用土著益生菌的油桃在总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β胡萝卜素等关键营养成分含量上均优于对照,并实现农药残留“零检出”,果实品质与安全性同步提升。


        二是蔬菜、玉米等作物表现优异。施用菌剂的作物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普遍提前5–7天,采后保鲜期延长3–5天,防腐抗病能力显著增强。例如,银沟村邓成合户种植的辣椒和西红柿,2025年亩产分别达到2.5吨和5吨,同比增产50%和30%,果实外形整齐、色泽鲜亮、口感爽脆,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是杏子种植实现综合优化。土著益生菌技术显著提高了杏树保花坐果率,较传统种植方式增加10%,畸形果率降低15%;果实果型端正、色泽鲜艳,口感酸甜适口、风味浓郁,产品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高。

 


        (二)养殖健康与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一是畜禽病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试点养殖户普遍反映,施用益生菌后,生猪、牛、羊等畜禽的肠道疾病和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显著降低,平均病害发生率下降40%,兽药使用总量同比减少约30%,健康养殖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养殖环境卫生持续改善。通过益生菌发酵饲料及圈舍喷洒菌剂,恶臭现象得到明显遏制,栏舍清洁度显著提高,动物福利与周边居民满意度同步增强。


         三是饲料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多数养殖户证实,益生菌使用后饲料转化率提升20%,畜禽日增重加快5%,出栏周期平均缩短5~7天,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增强。


        四是农业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养殖粪污经微生物处理后还田利用,化肥施用总量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板结现象有效缓解,农业面源污染显著减轻,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


        (三)宣传推广与上级支持成效显著。


         一是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我镇土著益生菌技术应用成效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2025年6月19日)《朝闻天下》(2025年6月18日)等权威栏目专题报道,并被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累计报道10余次,显著提升了我镇农业科技推广的公众认知度和信誉度,为扩大应用范围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政策与资源支持。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老科协、市农业农村局等领导先后10余次亲临我镇开展专题调研,现场部署推广计划,协调解决关键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土著益生菌规模化、标准化应用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点面结合”,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精选种植大户和养殖场作为首批核心示范户,重点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倾斜,短期内示范户平均生产成本降低10%,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成功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本地化应用样板。累计组织现场观摩和交流活动10余次,覆盖农户超600人次,有效激发周边农户参与意愿,示范带动面积达60余亩,新增参与农户80余户。


        (二)加强技能培训,夯实技术应用基础。


         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土著益生菌专题培训12场,内容涵盖作物与畜禽应用技术、效果评估及问题处理,累计培训超600人次,农户技术掌握度达90%以上。培训后技术到田(圈)应用率达到85%,农户普遍反馈操作简便、效果直观,为技术推广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支撑。


        (三)开展多维宣传,全面营造推广氛围。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通过镇公众号、宣传栏和微信群等渠道发布政策解读,覆盖全镇70%以上农业人口。


         二是突出典型引路,总结并制作示范户案例材料,开展线上直播3场,累计观看逾5000人次,通过“益生菌”种植名片有效带动油桃价格上涨2-3元,累计销售达1万余元,有效提升群众认知度和接受度。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乡镇”总体目标,基于前期试点取得的显著成效与宝贵经验,我镇将进一步推动土著益生菌技术从“点上示范”迈向“全域应用”,重点推进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扩大技术覆盖范围与领域。制定年度推广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分工,力争两年内技术覆盖全镇70%以上主要种植区与规模养殖场,拓展应用于小黄姜、花椒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及鸡、鸭、羊等多类畜禽。


         二是健全技术培训与服务保障体系。开展阶梯式、精准化培训全年不少于15场,计划培训农户1000人次以上,重点提升农户实操及问题自处置能力,确保技术落地不走样、应用有效益。


         三是加强应用监测与数据支撑。建立镇级应用效果追踪机制,明确关键指标,系统收集并分析生产数据,年度形成评估报告,为技术优化和精准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充实农技服务队伍,实施分片包干常态化指导。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积极向上争取绿色农业项目资金,推动将菌剂及配套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或设立专项补助,对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的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予以奖补,降低农户应用成本。


        五是深化品牌宣传与市场衔接。持续强化“绿色生态”故事传播,引导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打造本土生态农产品品牌。积极对接大型商超、电商平台,新设立“益生菌农产品”专柜或线上专区,推动优质优价,提升农户收益与应用信心。


         六是推进种养结合与产业链延伸。重点推广益生菌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设种养结合示范基地,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


         七是充分利用科普惠农强村示范工程。以树舍社区、柳林村、青友村、元山村、乐园村为重点,开展“一村一策”精准推广,通过示范村建设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力争示范村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


        我镇将以此次试点成功为新的起点,坚定不移推广土著益生菌技术,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生态改善、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示范乡镇、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贡献坚实力量。(本报记者 刘延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大河·特写篇丨毕节奥林匹克体育场内的陀螺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