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纺,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她在当前解决就业问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近几年贵州的发展中,轻纺产业被地方政府日益重视起来,贵州甚至有了一个轻纺城。
那么,在如今的贵州,从贵阳、遵义、安顺、毕节、六盘水、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找,哪里才是最适合发展轻纺产业的呢?贵州哪里的轻纺产业发展得最好?贵州轻纺城又会“落户”在哪个市州?

带着这样一些问题,近段时间以来,六大河栏目记者对贵州轻纺产业进行了走访。
首先,六大河栏目记者走进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市青云市集,这里是贵阳棉纺厂所在地,贵阳棉纺厂全称贵阳第一棉纺织厂,是贵州省第一座现代化棉纺织企业,始建于1958年,1959年投产,曾为贵州工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历史上,贵阳棉纺厂的建设填补了贵州纺织工业空白。1954年贵州唯一小型纺纱厂迁往重庆后,中央纺织工业部批准在贵阳新建两座中型棉纺织厂。1958年筹建处成立,1959年实现边基建边生产,设计年产中支纱5万件、棉布3500万米,1960年升级为纺织染联合企业,新增年产2000万米色布能力。从1959年至1984年,贵阳棉纺厂累计上交国家利润5978万元、税金8771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5倍多。工厂曾是完整社会单元,设有子弟学校等设施。随着时代变迁,贵阳棉纺厂原厂区已于2021年改造为青云市集,成为文旅地标。
结论很显然,贵州轻纺城并没“落户”贵阳市。
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贵安新区,是很有机会成立贵州轻纺城的,这一点不言自明。
因为,贵安新区是贵州省纺织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之地,该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成立于2024年7月16日,是经贵州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管国有控股企业,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持股60%)与贵州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0%)共同出资组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20000MADRCCDM67,法定代表人为王超。

贵州省纺织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湖潮乡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算力中心A3栋3楼,所属行业为纺织业,主要经营纺织面料加工、针纺织品制造销售、服装生产及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涵盖印染加工、园区管理、仓储服务等领域。
作为贵州纺织产业唯一的省级国有平台,贵州省纺织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聚焦纺织产业链协同发展,与贵安新区合作建设纺织产业总部及园区,推动技术型、绿色环保项目落地,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贵州省纺织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立贵州省省纺园区运营有限公司、贵州省锦秀黔成服饰有限公司等4家全资子公司,涉及园区运营、服饰制造等业务领域。依托恒力(贵阳)产业园年产3.5亿米高端纺织面料的产业基础,公司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力贵安新区打造西南地区纺织产业基地。

但是,在贵安新区,六大河栏目记者也没看到贵州轻纺城的身影。
相反,近年来,六大河栏目记者在几次前往贵州毕节高新区参加土著益生菌成果转化研讨会的路上,却在公路边不时看到“贵州轻纺城”五个大字,才逐渐明白,原来,贵州轻纺城是“落户”在毕节示范区。
毕节凭什么敢建“贵州轻纺城”?这个贵州轻纺城其他地方是否认可?莫非毕节的轻纺产业做得还不错?
又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六大河栏目记者只得进一步深入毕节。
提起毕节轻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毕节轻纺,还真有话要说。
毕节有发展轻纺的历史,几十年前,毕节就有有名的棉、毛、麻三厂,这三厂为毕节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近三十年前,六大河栏目记者还在毕节日报工作的时候,就曾采写发表过《毕节毛纺厂富裕人员有作为》。就在去年,六大河栏目记者前往七星关区青场镇,还与退休回老家居住的当时毕节毛纺厂厂长熊活君先生进行了深入交谈,爱看书、房间里放满各种书籍的熊老甚至告诉六大河栏目记者:他如今居住在空气清新的老家,身体很好,继承了他母亲吃素的习惯,自己还没退休就开始吃素,如今算起来已长达二十来年。

毕节示范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是贵州省市州中人口最多的市州,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在贵州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毕节最有优势和潜力。
十一月的乌蒙山区,空气中已带着些许凉意,但走进毕节市高新区的贵州轻纺城,扑面而来的却是火热的生产热潮:缝纫机的“哒哒”声与工业设备运转的轰鸣声交织,构成了一幅“冲刺四季度、决胜全年红”的生动画面。
在贵州星美服饰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内,智能吊挂系统正沿着预设轨道平稳滑行,将一件件高端运动服饰的半成品精准送达下一道工序。工人们正在数字化管理的生产线上熟练地进行压线、锁边、熨烫,每道环节都高效、有序。
“我们今年的产值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突破1.5亿元大关。”星美服饰人事行政主管丁华指着实时显示生产数据的大屏幕告诉有关媒体记者,随着公司自主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和市场渠道的拓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目前日产量稳定在8000件左右。
据了解,贵州星美服饰有限公司今年前三季度,产值已突破1.2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他们对完成今年年度目标充满信心。

据悉,落地毕节高新区的“研产销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8.12亿元,将打造集纺纱、织布、印染、面料、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毕节市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深入实施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两换”战略,强化产业、科技、人才等要素保障,主动对接东部沿海轻纺服装企业组团式、链条式转移,招引一批具备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落户毕节,推进了轻纺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毕节市委、市政府提出“来一场产业大招商”专项行动,各县市区高度重视、快速行动,深入考察、多轮洽谈,深度沟通、快速决策,引进一批轻纺服装企业入住工业园区。
随着国发〔2022〕2号、国函〔2022〕65号文件的出台,毕节市增强了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轻纺服装产业的底气。毕节轻纺服装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该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企业稳步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护航”,也离不开服务的“温度”。近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始终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护航员”“知心人”,大力营造“亲商、扶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为了做好、做优、做特毕节轻纺服装产业,毕节市相关部门加强联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打好服务企业“组合拳”,以优质营商环境为“贵州轻纺城”建设发展保驾护航,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4年7月10日,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就《贵州轻纺城产业规划(2024-203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一核两翼多点”(“一核”指七星关区,“两翼”指黔西市、纳雍县,“多点”指辐射带动威宁自治县、赫章县、织金县)轻纺服装产业布局,以七星关区为核心规划建设“贵州轻纺城”,规划区块位于毕节高新区。
有了政策的保障,毕节市轻纺服装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东西部协作助力打造承接轻纺产业转移新高地”典型案例获得工信部认定推广,引进安徽新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束格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上海有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海南巢梦鸿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毕节,在招大引强上持续取得突破。
在毕节百余户轻纺产业中,贵州省七彩玫瑰内衣有限公司位于毕节高新区小坝工业园区,是一家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内衣企业。该公司拥有意大利圣东尼无缝针织机120台,每年生产的各式针织内裤产品达3000万条,与全世界50个国家有直接贸易往来。
2024年,毕节市纺织服装企业共100余户,规上企业17户,主要生产纺纱织带、成衣服饰、鞋帽箱包、皮革鞋材、内衣内裤、蚕丝制品、床上用品等产品,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2.79亿元,同比增长11.38%;贡献税收6154万元,同比增长18%;带动1万余名务工人员就近就业。
毕节示范区的轻纺产业,发展快的不仅是七星关区的毕节高新区“一核”,就是“两翼”中的其中“一翼”纳雍,其发展速度也可谓是异常惊人——
纳雍县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帮扶的作用,强化政企沟通,通过三方联动,打出了天河速度、晶苑反应、纳雍担当的一套“组合拳”,引进了贵州胜好鞋业有限公司、广州同心缘服饰有限公司、毕节市晶煌制衣有限公司等轻纺服装企业入驻贵州纳雍经济开发区。
“目前,全县轻纺产业经营主体增至63家,涵盖鞋、服、箱包等领域,产值从2023年的5.2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7.89亿元,增速为51.44%;吸纳就业人数从2600余人增加至4200余人。”纳雍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有关媒体记者表示,到2025年底,该县有望新增3家规上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5000个,年产值向9亿元冲刺。(本报记者 刘延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访谈丨王超:土著益生菌 从“点上示范”迈向“全域应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