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中新评论:女企业家被拘案调查落幕 司法保障私营企业权益

2024
06/09
13:06
中国新报
分享

 

       近日,贵州省联合调查组通报了六盘水市水城区马艺珈伊案的调查结果,此案因涉及“以刑化债”问题而备受社会关注。经过检察机关的全面审查,案件最终得以妥善处理,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司法公正。 

 

        据调查结果显示,马艺珈伊等5人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认定有罪,而屈某东等10人则存在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然而,检察机关在决定起诉与否时,并未单纯依据行为的性质,而是综合考虑了犯罪情节、认罪态度以及社会危害性等多方面因素。

 

        本次事件涉及的是贵州女企业家马艺珈伊因讨要工程款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据报道,马艺珈伊承建了六盘水市水城区的多个政府项目,包括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总金额高达上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工程款支付问题上,马艺珈伊与政府方面产生了纠纷。在多次讨债无果后,马艺珈伊及其团队采取了一些极端手段,包括蹲守、尾随、偷拍偷录等,并最终因此被刑事拘留。

 

        在本案中,检察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马艺珈伊等5人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处理,对屈某东等10人作出了法定不起诉处理。这两种不起诉决定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既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又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态度的认可。本案还涉及到债权债务问题。据调查组通报,马艺珈伊承建的项目中,部分工程款已经得到支付,而欠付的部分也已在近期支付完毕。这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保护,即使是涉及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其合法的民事权益也应得到保障。

 

        相对不起诉,是指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因其犯罪情节轻微,且犯罪嫌疑人已表现出深刻的认罪悔罪态度,检察机关可以酌定不起诉。马艺珈伊等5人虽然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但考虑到其犯罪情节轻微且到案后均认罪悔罪,检察机关作出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

 

        而法定不起诉,则是指当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存在法律规定的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时,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的不起诉决定。屈某东等10人的行为虽然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但情节显著轻微,可不以犯罪论处,因此检察机关作出了法定不起诉的决定。

 

        此外,此次事件还涉及到债权债务问题。据贵州省联合调查组通报,马艺珈伊承建的项目中,部分工程款已经得到支付,而欠付的部分也已在近期支付完毕。这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对于债权债务关系的明确保护,即使是涉及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其合法的民事权益也应得到保障。

 

        贵州七律律师事务所石红旗律师对此事件进行了法律解读:马艺珈伊等5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罪名通常涉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在本案中,马艺珈伊等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公民的个人信息,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而屈某东等10人因实施寻衅滋事等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被处理,寻衅滋事罪通常涉及无故生非、起哄闹事、随意殴打、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经过调查后,尽管马艺珈伊等人的行为触犯了法律,但检察机关在决定起诉与否时,综合考虑了犯罪情节、认罪态度以及社会危害性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对马艺珈伊等5人作相对不起诉处理,对屈某东等10人作法定不起诉处理。这体现了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即对犯罪情节轻微且认罪悔罪态度好的犯罪嫌疑人给予一定的宽大处理。

 

        这次的处理结果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公正。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既严格依法办案,又充分考虑了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悔罪态度和社会危害性,彰显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同时,本案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尊重和保护他人的个人信息,维护社会管理秩序,共同构建一个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红线不可触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讨债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如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采取非法手段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使自己陷入法律困境。

 

        民营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充分保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工程款支付等问题的监管,确保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次事件也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强法治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

 

        一个健康的社会体系建立,需要在每次的纠错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而司法却是纠错时的基本依据。在我国司法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严格执法、灵活用法,才能让每一次法律判决深得民心。本次提级调查的案不仅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更引发了我们对法律法规体系、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以及营商环境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本报记者 石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问题导向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