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讯(记者 叶亚山)当双季稻田本该翻滚着金黄稻浪时,邵阳市双清区尹家坳、张家塘、横冲那100多亩土地上,却只有疯长的杂草在风中摇曳;当邵水河的流水静静流淌,甘田冲从芹菜塘村到云十村沿线1200多亩良田,已被荒草覆盖得看不见曾经的田垄;当长林村、大水树长林冲的村民想起往昔丰收场景,1500多亩因水库失修、水塘干涸的稻田,早已在三十载岁月里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荒草滩”。这些触目惊心的抛荒景象,起初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留下的“伤疤”,如今又叠加了“重度污染”的新困境,让村民们心中的愁绪更添一层。
“三十多年了,我们先盼着修水塘、修水库,后来又盼着能有办法种上庄稼,可现在等来的却是‘不能种水稻’的通知,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尹家坳的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眼前齐腰深的杂草,声音里满是无奈。他回忆,过去这片稻田是村里的“粮仓”,双季稻的收成能让家家户户不愁吃。可自从水塘没法储水,一到灌溉季节,田里就干裂得能看见土块,勉强种下去的秧苗也会旱死。“我们找过不少地方,反映水塘储水的问题,可每次都是登记一下就没了下文。后来听说这片地是重度污染区,不让种水稻了,让改种油菜、草莓这些,可水利设施不修,就算想种别的,浇水还是个大问题啊!”
在甘田冲,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农拉着记者的手,沿着邵水河边的田埂行走。“你看这田,土层多肥沃,以前种双季稻的时候,产量在全镇都是数一数二的。”他指着田埂边早已干涸的水渠说,水利设施坏了之后,没人来修,水塘也渐渐干了,别说种双季稻,就连种一季旱作物都要看天脸色。“之前听说要禁种水稻,改种油菜、慈姑这些,我们不是不理解,毕竟是为了安全。可理解归理解,相关部门只发了通知,说‘一切后果自负’,却没说水利设施怎么修,也没说改种这些作物有没有技术指导、有没有补贴支持。我们村民凑过钱想自己修水利,可工程量太大根本搞不定,找他们反映,还是老样子‘会研究’,这一研究又是这么多年!”老农的语气里,满是对土地的惋惜和对政策落地“只喊口号”的不满。
长林村的村民更是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500多亩双季稻田,如果正常耕种,一年能产出上百万斤粮食。“现在不让种水稻,改种高笋、草莓这些经济作物,我们也愿意尝试,可前提是得有水啊!水库失修、水塘干涸,土地抛荒这么多年,就算现在想改种,连最基本的灌溉条件都没有。”一位村民激动地说,这些年,村民们不仅反映过水利问题,也针对“重度污染区改种”的通知提过诉求,希望能有人来修复水利设施,再给点改种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可每次都没有实质性进展。“双清区农业农村局和爱莲街道办事处发了通知,让我们理解支持,可理解是相互的,他们理解过我们‘想种地却没条件’的难处吗?只说‘后果自负’,却不解决实际问题,这让我们怎么支持?”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的基石,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而污染防控更是关乎食品安全与村民健康的底线。双清区农业农村局与爱莲街道办事处发布“重度污染区禁种水稻、改种其他作物”的通知,初衷值得肯定,但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尹家坳、甘田冲、长林村等地千亩良田抛荒三十载,从最初的“缺水之困”,到如今叠加“改种之惑”,暴露出的不仅是部分相关部门在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维护上的失职,更有政策执行中“只提要求、不给支持”的懒政思维。
村民们的诉求从来都不复杂:他们理解污染防控的必要性,也愿意配合改种要求,但他们更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修好干涸的水塘水库,提供改种作物的技术指导,给予合理的补贴扶持。如今,抛荒的良田仍在无声“诉说”,村民们的目光依旧期盼。相关部门不能只靠一纸“后果自负”的通知来推进工作,更不能让“理解支持”成为推诿责任的借口。当务之急,是放下“发号施令”的姿态,走进田间地头,一边加快修复水利设施,一边落实改种的配套保障,让“禁种水稻”的规定与“助农改种”的行动同步推进,让千亩抛荒良田早日恢复生机,这才是对村民理解的回应,更是对耕地保护、民生保障的真正负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34小时生死搜救!湖南新邵干群合力找回走失女童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