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干部作风要坐下听、马上办

2025
08/03
10:58
中国新报
分享

 

     盛夏的江西峡江,晨光透过百年银杏,落在仁和村的两张石桌上。村民围坐,茶香氤氲,话题绕着那条一下雨就堵塞的水沟、那口淤泥塞住的抗旱井热烈翻滚。自从“银杏议事角”立在这棵老银杏下,一年二十多场“板凳会”,从邻里小事到基础设施建设,每一次树影晃动,都是干部作风的答卷。一句“树影会说话,民心聚成塔”,恰似金句点睛,把干部作风的温度印进了乡村清晨的风里。

 

    胡建文的民情日记本,是仁和村最朴素的“政绩档案”。翻开那一页页随手写下的群众诉求,能看到干部作风最真实的底色。群众的一句“水沟堵了”,在他眼里不是抱怨,而是“考题”;一条“7月24日前完成”的领题承诺,不只是任务,更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契约。作风的力量,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在每一件“马上去办”的小事里,扎进了泥土、落在了心上。

 

    村民胡才倬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以前要跑村委会,现在端茶坐树下,有啥说啥,痛快!”这两张石桌,不只是议事的场所,更是情感的支点。公示栏上密密麻麻的“诉求单”“承诺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干部责任的分量,也照见了群众心里的亮堂。干部作风的好坏,不用自己说,群众的脚步会告诉你;干部承诺的真假,不用自己证,公示栏上的笔迹会回答。

 

     从一棵树到一张桌,“银杏议事角”把村庄治理延伸成了一条条细小的“毛细血管”。“问题不过月”的铁规矩,让群众的需求有了倒计时;“党员十户长”的责任链,让干部的作风有了压力阀。作风建设看似是干部的自我修炼,其实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干部每一次沉下去,乡村的发展就能抬起来。

 

    仁和村的经验,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有简单而有力的动作:坐下来听,记下来办,跟到底见效。过去是“干部叫群众来”,现在是“干部走进群众中”;过去是“上面下任务”,现在是“群众出题目”。这不是方式的调整,而是作风的转身——从“推着走”变成“主动干”。

 

    一年下来,公示栏记录的群众诉求已过百条,党员领题完成率高达98%。透明的承诺,让群众“看得见”;“不过月”的时限,让群众“等得起”。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条条可以量化的结果,是一张张看得见的笑脸。

 

    干部作风建设,从来不在会议室里长成,而是在树荫下、田埂边、炊烟里生根。仁和村给出的启示很简单:多坐群众的板凳,多跑群众的路,多写群众的日记,多晒干部的承诺。让“银杏议事角”这样的影子,在更多地方投下去,让每一片飘落的叶子都承载一份民心的重量,让每一次闲聊都攒成一股振兴的风。干部作风的答案,就在群众的眼神里、在树下的回声中。(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攀90°绝壁、蹚过激流 救援队抵达河北失联村开展救援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