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是权力运行的“安全阀”,是干部成长的“防腐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不仅是党性修养的体现,更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唯有将自觉接受监督内化为行为习惯,外化为行动自觉,才能始终保持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监督是权力的“缰绳”,更是对干部的保护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失去监督的权力,如同脱缰的野马,极易滑向腐败的深渊。从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不少干部正是因为缺乏监督意识、逃避监督约束,才一步步突破纪律底线、触犯法律红线。相反,那些始终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的干部,往往能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在诱惑面前坚守原则。监督不是“找茬”,而是对干部的关心与保护;不是“束缚”,而是规范用权的“导航仪”。党员干部当明白,监督的目光有多密集,权力的运行就有多规范,人民的信任就有多深厚。
自觉接受监督,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不仅体现在干事创业的担当上,更体现在对待监督的态度上。有的干部视监督为“负担”,对批评建议充耳不闻,对群众呼声漠不关心,实则是党性不纯、初心不牢的表现。真正的共产党人,从不畏惧监督,反而主动拥抱监督。毛泽东同志曾说:“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敢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乐于听取不同声音,善于从监督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才是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的态度。把自觉接受监督当作习惯,就是要在思想上“脱敏”、行动上“透明”,让监督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
以监督促担当,永葆公仆本色
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公仆的身份意味着责任与奉献。党内监督的最终目的,是督促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监督成为习惯,干部才能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在决策时充分听取民意,在工作中主动接受民评,在成效上自觉接受民验。从群众的“表情包”里看工作得失,从舆论的“回音壁”中找改进方向,在监督的“聚光灯”下守好公仆之心。无论是党内的组织监督、民主监督,还是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都是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唯有敞开胸怀接受监督,才能在权力行使中不偏航、在为民服务中不懈怠,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报人民的信任。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党员干部唯有把监督当作一种爱护、一种信任、一种鞭策,主动将自己置于纪律和规矩的约束之下,在监督中砥砺初心、在约束中锤炼党性,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为民服务的合格答卷。(叶亚山)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永安:一张张“笑脸”背后的助残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