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别让“为官不言”割裂民心

2024
03/23
13:14
中国新报
分享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展现出“不愿说”“不会说”“不敢说”的倾向,面对挑战选择回避,对待问题犹豫不决。这种“为官不言”的行为,实则是深层次的失职,不仅引发了公众的不满,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相较于简单的不作为,“为官不言”如同沉默的巨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为官不言”导致工作效率严重下降。公务员和党员干部是推动社会进步、解决民生问题的中坚力量。当他们在面对问题时选择沉默或绕行,这不仅是对职责的逃避,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决策、每一项工作都关乎社会的发展与民众的福祉。官员的沉默和拖延,就如同给社会的车轮添堵,使得公共事务的运行变得梗阻。例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后,当地政府未能及时公布灾情和救援进展,导致谣言四起,民众陷入恐慌。这种“为官不言”的做法,不仅加重了灾害的影响,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极大损害。

 

        “为官不言”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形象。官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知和评价。面对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不敢直面矛盾,只会让公众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诚信度产生质疑。长期如此,不仅公信力会被削弱,更易引发民众的信任危机,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构成极大的威胁。“言不信者,行不果。”官员如果不能坦诚面对问题,就无法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官不言”还会滋生懒政和形式主义。当官员习惯于回避问题、拖延决策,他们可能会养成懒政、怠政的习气,导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盛行。这种恶性循环会阻碍政府工作的有效开展,严重损害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某些地方政府在推行政策时,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导致政策执行不力、资源浪费等问题。这种“为官不言”的做法,既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损害了民众的利益。

 

       “为官不言”问题的出现,既源于官员个人能力不足、缺乏自信,也与制度不健全、激励不足有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多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官员的能力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让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官员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奖励。同时,建立健全问题反馈和问责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官员进行及时的问责和处罚。例如,可以设立“优秀公务员奖”,表彰那些在工作中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官员;对于不作为、慢作为的官员,则要进行问责和处罚,以儆效尤。

 

       “为官不言”不仅是个别官员的病症,更是整个行政体制的伤痛。要根治这一问题,需激发官员直面挑战的勇气,培养他们勇于担责的精神。只有如此,政务才能高效运转,赢得民心。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公务员和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与支持。让我们以历史上的名臣狄仁杰为榜样,面对复杂的政务和民众的期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本报评论员 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拾金不昧,“善行”暖人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