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非“名校”毕业生就业歧视,要“露头就打”

2024
01/19
08:19
中国新报
分享

 

       近日,西北大学硕士毕业生赵静因被指称不符合江苏省东台市人才引进规定而面临被辞退的境遇,引发了广泛关注。赵静经过了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多个流程,最后成功入职,却在半年后遭遇如此困境,这不免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惋惜。而校方以“非名校毕业生”为由,否认其符合人才引进条件,更暴露出当前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非“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

 

        毕业于哪所大学并不能成为评判一个人才的标准。不少非“名校”的毕业生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并不逊色于所谓的“名校”毕业生。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人才的多样性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简单地以“名校”与否来划定一个人的价值,是对人才的一种不公平的待遇,也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阻碍。

 

        对于这种就业歧视,我们应该要“露头就打”。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人才引进政策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公平性和公正性,防止出现类似“名校歧视”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和组织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要被“名校”标签所迷惑,而要真正去发掘和培养那些有潜力的非“名校”毕业生。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和保护那些勇于挑战既定规则、追求自我价值的非“名校”毕业生,让他们在公平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还需鼓励各级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名校”标签。加强社会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平等性和价值所在,从而在全社会的层面上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

 

       而对于赵静这样的个体遭遇,我们更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她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困境,更是许多非“名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她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倡导社会各界关注这一现象,共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媒体也应该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对类似事件进行深入报道和剖析,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名校”毕业生的困境和努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打破“名校”的枷锁,让每一个有梦想、有才华的年轻人都能在公平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非“名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政府、企业、教育和社会观念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打破这一不合理的现象。同时,也要关注个体遭遇,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多元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舞台上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中国新报评论员 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城市交通卡创新,让文化随“行”而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