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评的锐评一针见血:乡镇政府的“门禁”拦住的是群众,挡住的是人心。作为直面群众的最基层政权,本应是党群干群的“连心桥”,却用道闸、岗亭筑起物理屏障,让“联系登记—证件核验—层层确认”的繁琐流程成为办事群众的“第一道门槛”,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门禁”的设置,表面看是基层政府对安全管理、办公秩序的顾虑。部分干部认为,政府大院是行政办公场所,而非休闲公园,开放可能引来“闲杂人员”干扰工作,甚至存在安全风险;更有甚者觉得,既然设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便无需再敞开大院大门。但这种将“管理”与“服务”对立、将“安全”与“开放”割裂的思维,本质上是治理能力不足的体现,更是懒政思维与群众观念淡薄的暴露。当维持秩序异化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推脱,当群众来访被视为“添乱”,政府与群众之间便已悄然筑起一道无形的“心理墙”。
事实上,“开门必失序”的担忧早已被实践击碎。江苏泰兴市宣堡镇、靖江市孤山镇敞开大院,群众自由进出办事未扰秩序,农忙时的院坝更是成为农户晒粮的便民场地,金黄稻谷铺就的不仅是丰收图景,更是干群同心的温暖画面;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取消门禁,免费向群众开放停车,被赞“比自家小区还易进出”;扬州政府在节假日开放内部资源,为游客提供便利。这些案例生动证明,开放不是负担,而是服务的延伸;包容不是风险,而是民心的粘合剂。群众要的从来不是“逛大院”的自由,而是“找得到人、办得成事”的踏实,是被尊重、被重视的认同感。
基层政府的大门,开与关之间彰显的是执政理念。乡镇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开放程度直接关系政策温度与民心向背。群众带着诉求而来,若一开始就遭遇“门难进”的冷遇,即便后续问题得以解决,心中也难免留下隔阂。而敞开大门,不仅能让群众随时反映诉求、监督工作,更能让干部在与群众的日常互动中摸清实情、找准问题,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落实更见实效。正如专家所言,群众自由进出政府大院,收获的更多是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开放的是院落,践行的是为民初心。
破除“门禁”,关键要拆除背后的“心墙”。基层政府需转变思维,摒弃“高高在上”的官僚习气,把“门好进”作为服务常态;要优化治理方式,通过强化门卫接访培训、建立即报即处机制、分类处理来访需求等方式,在安全管理与便民服务间找到平衡点;更要树牢群众路线,让干部走出办公室,主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让政府大院成为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
“政者,正也。”基层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当服务人民。拆掉一道“门禁”,能打开一片民心;破除一层隔阂,能凝聚一份力量。让基层政府的大门真正向群众敞开,让“进门像走亲戚一样自然”,才能让官僚主义无处遁形,让为民初心落地生根,让基层治理的根基在民心滋养中愈发牢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男子讨薪遇冲突后维权遭波折 盼事件核查还原真相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