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未来:精准之术如何铸就产业创新之基
——2025测量科学与产业计量测试技术报告会之专家论剑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从微观世界的原子排列到宏观产业的智慧运转,从人脑神经的微妙电信号到核能巨擎的稳定运行,“精准” 二字,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决定创新高度与质量的核心密码。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融入产业血脉的基石力量。

国家级盛会在衡阳建湘举行。
5位来自学界与业界的专家,以其前沿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描绘一幅以计量之“精”、支撑产业之“新”、保障发展之“稳” 的宏伟蓝图,揭示了精准之术如何悄然铸就未来的世界。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沿计量科学研究中心
新材料计量实验室主任任玲玲:
为新质生产力锻造“质量的基石”
“材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而材料计量标准与评价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基础设施(QI)。”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任玲玲研究员,以其高屋建瓴的视角,阐释了新材料计量作为“核心引擎”的底层逻辑。
在她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创新,“质”在于质优。无论是芯片内纳米级的电路,还是新能源电池中决定能量密度的微观结构,其性能上限都取决于材料的“基因”。然而,如何精准“读懂”这些基因,是实现从实验室样品到市场产品“惊险一跃”的关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任玲玲和她的团队,正是为产业界提供 “通用语言”和“基准尺子” 的人。他们构建的“材料参数量值不间断溯源链条”,如同一套精密的导航系统,确保全国乃至全球对同一材料属性的测量结果一致、可比、可信。
她的工作已赋能于国家产业发展:为“中国芯”把守纳米尺寸的关隘,为新能源电池解析成分与界面的奥秘,为5G/6G通讯材料控制热管理的脉搏,更为材料大数据赋能新材料研发速度和提高产品良品率提供不可或缺的高质量燃料。
展望未来,她勾勒出材料计量向微观、多场耦合和数字化深度演进的趋势,以计量标准与评价铺设轨道,推动新材料这一新质生产力高速前进,以驰骋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中国计量大学计量测试与仪器学院副院长孔明:
为智能制造装上“永不落幕的计量哨兵”
“传统计量如同定期体检,而原位智慧计量则是7*24小时的健康监测。”中国计量大学的孔明博士,用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计量技术一场静默却深刻的范式革命。
他直指传统计量的痛点:设备需离线送检,周期固定,可能导致“欠计量”的风险或“过计量”的成本。在智能制造追求综合性、快速性的今天,这已成为瓶颈。而他提出的 “原位智慧计量” ,则是一剂精准的数字化解方。其核心在于,利用多源数据“编织”出一把“虚拟的标尺” 。通过挖掘多个传感器之间的冗余或互补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在云端估计出一个最优的、可信任的“虚拟标准值”,从而实现对在线仪表的实时校准与监测。
这意味着,计量服务得以从实验室延伸到生产一线,在设备的工作位置上实现 “现场伴随”与“远程实时” 的校准。这完美契合了国家计量规划中突破在线、原位校准瓶颈的要求。孔明进一步提出了三项前瞻性建议:增设计量学科以筑牢人才根基、通过职业技能大赛选拔服务型制造工匠、建设融合虚拟仿真的高质量教材课程。他描绘的愿景,是让计量像水、电、网络一样,成为智能制造系统中无处不在、随时可用的可靠基础设施,如同一支永不落幕的哨兵,守护着数据质量的精准与可控。

天津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何峰:
解码大脑信号,开启人机融合的“无界之门”
天津大学的何峰教授,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为奇幻的领域——无创脑机接口。他的报告,不仅是一场科普,更是一幅关于未来人机交互的宏伟蓝图。
何峰指出,脑机接口的本质,是为大脑开辟一条无需依赖外周神经与肌肉的全新对外通道。想象一下,通过捕捉并解码我们思维活动时产生的微弱电信号,就能直接控制外部设备,这将为瘫痪患者、重度渐冻人等群体重新打开与世界交流的窗口。而脑机接口技术,就是破译这套独特密码的钥匙。。
他认为,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脑机接口将成为融合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关键。接着,何峰简要介绍了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以及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在无创脑机接口领域围绕核心技术、高性能芯片、基础软件和关键系统集成所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列举了其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国防科技,以及医疗、教育、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示范性应用。何峰最后指出,脑机接口正处于从基础研究向产业落地转化的关键节点。其产业的发展目前还是一片蓝海,有望成为全面覆盖四个面向的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政产学研医管金服的共同努力,打造这一新兴领域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

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江:
绘制“计量图谱”,精准灌溉湖南产业沃土
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的陈红江,则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将计量技术与地方产业布局深度绑定的“实战地图”。他的报告,是计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精彩范本。
围绕湖南省打造“智能衡器计量产业链”的决策部署,陈红江详细解读了如何从政策、平台、技术、人才四个维度 “精准施肥” 。在政策层面,他们成功争取到国家二级标准物质定级鉴定审批权在湘试点,为企业开通了便捷的“政策快车道”。在平台搭建上,他们布局了从衡阳市级平台到省级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再到申报计量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宛如为产业生长搭建了坚实的“温室大棚”。
最具特色的是技术赋能环节。他们编撰的《智能计量产业分析报告》和《计量专业图谱》,就像一份份精密的“产业导航图”和“技术基因图谱”,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创新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同时,依托衡山实验室等科研高地,推动多项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落地开花。在招商引智方面,他们提供的企业推荐名录,犹如一份“精准招商手册”,推动威胜、天恒等优质企业集聚,为首家标准物质企业落户产业园铺平道路。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的工作,生动诠释了计量如何从支撑产业的“幕后英雄”,转变为引领和驱动产业发展的“前沿先锋”。

大连博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永春:
守护核电站的“温度哨兵”,以极致验证铸就绝对安全
大连博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曾永春,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对测量可靠性要求近乎严苛的领域——核电。他的报告,聚焦于核电温度传感器这一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部件,揭示了其背后一套极其严谨的验证体系。
他形象地将温度传感器比作核电站的 “眼睛” 和 “神经末梢” 。在反应堆堆芯,它们是实时监测核裂变狂热心跳的“生命线”,一旦发现温度异常飙升,必须立即报警,以防堆芯熔毁的灾难性后果。在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中,它们又是保障能量高效转换、提升发电效率的“调节器”。
然而,在高温、高压、高辐射的极端恶劣环境下,普通传感器根本无法胜任。因此,曾永春及其团队建立了一整套涵盖性能、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与安全性的 “极限验证法则”。这套方法不仅要考验传感器在常态下的精准度,更要模拟其在数十年寿命周期内,承受极端工况、剧烈振动、电磁干扰乃至事故状态下的表现。每一个环节的验证,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在最坏的情况发生时,它还能不能准确测量?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他强调,对核电温度传感器的每一次验证,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安全的承诺。正是这种对“精准”与“可靠”的极致追求,才铸就了核电站稳定运行的铜墙铁壁,守护着万家灯火与一方平安。

全国首个计量专业园区——衡阳智能衡器计量产业园“待凤来栖”。
(记者 符秋祖 特约记者 邓小山 图/王慧)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