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护理论坛暨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国际论坛”一众嘉宾合影。
香港人平均寿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亦面临随之而来的深度老龄化挑战。“第十五届香港国际护理论坛暨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国际论坛”前日与昨日一连两天于香港大学钟江海会议中心举行,吸引来自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华中科技大学等30所知名学府的500名学者专家参与。活动设有专业论坛、圆桌讨论及科技产品展示等,全面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挑战,推动主动健康理念于全球实践与发展。
主礼嘉宾、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论坛开幕仪式致辞时表示,特区政府正积极增加医疗人手,致力为长者提供更高质素的基层医疗服务,以应对人口老化挑战,并冀为全球老龄化治理贡献香港经验。\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李千寻(文) 曾兴伟(图)
是次论坛获医卫局等机构支持,由港大护理学院、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与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联合主办,聚焦“主动健康与老龄化”及“护理领导力”两大核心议题,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并围绕“构建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国家战略,发挥香港于制度创新、科技转化及区域协同方面的优势,提供香港经验。
论坛开幕式由卢宠茂,港大副校长(学术发展)宫鹏,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李学军,港大医学院院长刘泽星,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大公报社社长、文汇报社社长李大宏等主礼并致辞。
卢宠茂:筹建新医学院进入最后阶段
卢宠茂在论坛上致辞时,引述联合国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的预测,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由2021年约7.6亿人,增至2050年约16亿人。香港作为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医疗系统面临庞大压力,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医疗事业发展,正积极增加医疗人手,包括加强本地人才培训及引进外地医疗人才,并于2021年修订《医生注册条例》,去年修订《护士注册条例》及《牙科医生注册条例》,今年7月完成《专职医疗业条例》修订,为具专业资格的非本地医疗人员提供在港执业途径,毋须通过职业考试即可于公营机构服务,有助纾缓人手压力,提升服务质素。
卢宠茂透露,去年施政报告宣布筹建本港第三所医学院,目前已进入最后阶段,新医学院有望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的地位。
在补充人手的同时,卢宠茂表示,特区政府亦致力为长者提供多元、便捷及可负担的基层医疗服务,包括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设家庭医学门诊优先群组试行计划,为75岁或以上长者、领取长者生活津贴及在安老院舍接受护理的长者提供优先门诊就诊资格;去年提出成立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今年9月再宣布设立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反映特区政府应对老龄化的决心。
卢宠茂希望年轻的医疗卫生界人士积极投身相关工作,实现长者健康长寿,助力香港成为国际老龄友好型城市。
李大宏:积极应对老龄化 推动社经高质量发展
李大宏在论坛上致辞时表示,积极应对老龄化,不仅是“老有所养”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李大宏指出,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发展医养结合服务,同时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等,为统筹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未来香港在构筑全球老龄化应对新枢纽中至少可以发挥三方面功能作用,包括打造健康科技的创新转化枢纽,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打造健康服务的区域联动枢纽,促进大湾区跨境养老金融与康养资源整合,实现标准互认及人才互通;同时成为健康理念的全球交流枢纽,促进“中国方案”与国际接轨。
李学军:提升生命质素较延寿更关键
李学军致辞时表示,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延长寿命固然重要,但更关键是提升生命质素,护士和护理科学工作者一直站在老年健康事业前沿,宣导以尊严、独立和满足感为核心的护理实践,今次论坛聚焦积极健康与老龄化及护理领导力两大议题,有助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促进公共健康与社会福祉。
李学军指出,老龄化对医护人员的诊疗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促使业界反思如何提升长者生活质素。他期待通过跨学科、国际化交流合作,激发新的研究思路,推动可行的实践方案,为护理事业及健康老龄化发展注入动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粤车南下转机停车场首日预约 多个时段爆满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