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幸福水流长——湖南攸县宁家坪镇消灾水库工程建设纪实

2025
08/24
10:37
中国新报
分享

 

     难忘的传说

 

    半个世纪来,凡到过攸县宁家坪镇黄公村消灾冲的人都说,这里翻天覆天的巨变,莫过于水的解放。

 

    消灾,是一个水源奇缺的地方。在黑暗的旧社会,灾荒与饥饿象瘟神一样地威胁人民,有多少人背井离乡,抛尸荒野;又有多少人为摆脱这种生存困境而献出了生命……

 

 

      这里的人们为了寄托对水的幻想,编造过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下面这则故事了。

 

     幼年时,记得每逢那月明星稀、树影婆娑的夜晚,外婆总是望着屋后那高耸蓝天的彤岭大山,给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讲述着金羊和山泉的故事。

 

     很久很久之前,在彤岭大山里,有一股比玉石还亮的泉水,引来了一群群金羊。人们只要找着金羊出没的足迹,就可以获得这股清亮的源泉。后来,出了一个名叫大雅的后生,他为了给这地方带回幸福,辞别爹娘,毅然地到深山老林里追羊寻泉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乡亲们的眼睛望穿了,妈妈的嗓子哭哑了,还是不见大雅回来。后来,妈妈做了一个梦:大雅眼看快要追上金羊了,却被山冲中的两条大蟒蛇拦住吞掉了。打那以后,再没有人敢进山取泉……

 

     悲壮的传说,似乎代表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据《攸县志》(1871一1949)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二十二日起,连续149天无雨,溪河断流,晚禾失收。”消灾组那时还只有4岁的皮桂生回忆,甲戎大旱,整个消灾冲大垅里逾百亩稻田,除我祖父的12担租谷田晚稻,靠祖父母拼命打沙湖救禾外,其余的全部颗粒无收。

 

     消灾,消灾!这是这里的人们多少人、多少年来的美好愿望和梦想!还将它命名为这里的地名,企想用它化作抗天之力,来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

 

    多少年过去了,前不久,我有机会再次回到了消灾传说中“金羊玉泉”的故乡。

 

 

      一踏进这片土地,无不令我眼前一亮:百亩荷花背后,矗起一堵绿色的百米大堤,“消灾冲水库”五个银白色的大字,相嵌在绿茵茵的草岸里,格外醒目!我兴致勃勃地沿着大坝底部一道横向的水泥硬化车道,再顺着堤岸上百层等坎拾级而上,伫立在大坝的堤岸上,放眼望去,一库从眼前浩淼的碧波向远处的两条山冲延去!挺立在堤坝的蓝色标牌显示:库区面积130亩,总库容105万立方米,规模小|型,为全镇最大水库!

 

      回头看,只见那一条条盘山水渠象长龙似地伸向下游的十里稻田;一群群黑毛油光闪闪的牛羊在渠边饮水、嬉戏;村子里修建的水坝、水匣、牌坊,似彩线穿珠般的美丽……到处是水的浪花,水的欢笑。“金羊寻泉”的传说,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每当我们赞扬这神话的奇迹时,这里的人们都会豪迈地说:“这万顷碧水是从北京引来的,它流进了我们镇里的五千亩农田,更流进了我们农民的心儿里!”听着这真挚纯朴的语言,怎不使人感慨万千?怎不叫人展开思想的翅膀,从清流的源头去追溯那真正的力量的源泉……

 

    丁书记来了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浓厚气氛洋溢着攸县城乡的每个角落。当年,攸县县委先后组织抽调了800名机关干部充实农村基层领导,并采取“乡干部包社、社干部包队”办法,层层建立责任制,推进大跃进新高潮。于是,时任皇图岭(东风)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丁海云,被委派到黄公村兼任党组织书记。

 

 

      1958年秋,他为了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这里的千年干旱难题,他头戴草帽,从坪阳垅里一路西进黄公村,边走边看,细心观察和寻找最佳地点,打算修建一座能灌溉数千亩农田的大水库,向时代交出一份不愧为火红年代的大跃进答卷!走着走着,当他来到黄公乡三联大队部时,发现紧靠大队部坐身左边一个名叫险塘泉的山湾里,两边石山山咀往垅中延伸,形成一个天然的小峡口,工程易修,取土方便,又靠村部,便于指挥,便毫不犹豫,拍板定案,表示立即启动工程。

 

      为不打无准备之仗,他于工程动工之前,主要做了如下几项急需解决的大事:一是策划水源。通过和当地干部调查走访,将水库建设规模确定为小1型,单靠消灾冲的水源显然严重不足,于是决定将坪阳沙江之源的虎形、大雅之水,在桐岭冲堵江筑坝,再通过一条引水渠引入水库。二是库区移民。按照水库建设规划,水库建成后将要把消灾组、红旗组、同湾组、同圆和茶冲组,逾百亩农田全部淹没。同时,还需将皮冬林、皮长林、皮雪生、皮大德、皮桂生五户人家迅速迁出。当他初次提出拆迁时,该五户人家都有些恋恋不舍的样子而反对,丁书记则立即回答他们说:“为了解放这块土地建设新中国,你们这里就有刘迪生、杨韶华等30多位烈士壮烈牺牲;如今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各家各户都是拆灶停火,办公共大食堂,准备建集体农庄,你们还提这种要求行吗?!”在大潮流的裹挟下,使他们不得不同意了。三是成立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三联大队部里,自己亲任总指挥,由大队书记刘发祥为副总指挥,刘平凡、刘竹林、王尉连、颜子龙为成员。四是解决投入。首先将五户拆迁户房屋的全部青砖运到险塘泉扎坝岸、砌涵管;将公平大队300人、中心大队300人、三联大队400人,合计1000人,组织大会战。五是建立民工大食堂,在同圆的大屋场,设立6个炊事班,实行早、中、晚民工集体就餐。

 

     山峡蓄平湖

 

     1958年10月下旬开始动工。听说修建这样宏大的水利工程,世代饱经水旱灾难的黄公人民,欢呼雀跃。几天时间,就动员了千名民工,组成军事建制团、营、连、排,丁海云亲任团长,三联大队、中心大队、公平大队的支部书记分任三个营的营长,各大队干部分别任所在片区的连长,相当于后来的生产队长任排长,迅速奔赴建设工地。

 

    开工日,工地上热闹非凡:广播里,歌声嘹亮;山脚下,红旗招展;溢口处,松柏牌坊;板报上,跃进民歌;山头上,标语连连……随着三声炮声,丁海云手握喇叭大声宣布:“水库建设,正式开工!”

 

     没有住房,在山坡上、田野里搭上茅棚,安营扎寨。当时生产工具很落后,筑坝的泥土砂石,全凭人工肩挑手推。沸腾的工地上,车水马龙,推的推,挖的挖,扛的扛,抬的抬,铁锤叮当,炮声隆隆。各民工营开展热烈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民工们抓晴天,抢阴天,毛毛细雨当好天,每天早晨四点多钟起床,到晚上十点多钟才收工,连饭都在工地上吃。盛夏,他们挥汗如雨,顶着烈日干,隆冬。冒着天寒地冻,迎着北风上。手冻僵了,民工们呵口气又干。尤其是女工们,可谓巾帼英雄。“铁姑娘班”、“赛男突击”、“七仙女战斗组”,搞得热火朝天。饿了,啃一口冷饭;困了,蹲着打个盹,他们简直不知道什么叫艰苦。那种吃苦耐劳和艰难困苦的场面,叫今天的年青人听了也许不相信呢!

 

 

      民工们,担负着修筑大坝、溢洪道等任务,工程任务十分艰巨,真是人海战术啊!但在那没机械化及物资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不搞人海战术,又有什么法子啊!工程进入后期,国家处于困难时期,但民工们深深懂得,吃苦是暂时的,受益是永久的。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他们没有叫苦,更没有退缩,象坚守阵地一样坚守工地,不离岗位。终于,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斗,民工们搬平了半座山,有了初步的模样。这巨大的工程,全是民工用双手和双肩完成的。

 

    1963年又发生了“三个季度九个月,六场细雨两场雪,连雨带雪十拍水,塘干库尽饮水缺”的严重旱灾。

 

     1965年至1966年,新任的坪阳公社区党委书记何泽良,痛定思痛,决心不让这可恶的旱魔再来糟蹋地方百姓,于是,自己亲任总指挥长,公社党委委员、社妇女主任、三联大队办点干部黄桂华任副总指挥长,让消灾水库工程再次上马,所采取的措施更多,形成的规模更大,将水库的受益面由黄公片扩展到坪台片,劳动力由1000人扩大到2000人。

 

     公社一声令下,每天清晨,六个大队的民工,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地来到工地,小山村沸腾了,你看那,工地上红旗历历,广播里歌声嘹亮,民工如穿梭般地展开劳动竞赛,特别是广播里播送的跃进民歌: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下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誓叫河水让路,

    不我来了!”

 

    用这气势、这豪迈,把竞赛中的人们,鼓舞得更加亢奋!

 

    大堤上,十支男女配合的打夯方阵,更是一道令人陶醉的特别风景线。

 

    领:“同志们呐,加把劲呀!”众人回应:“加把劲呀!哟嗬嗨”领:“角角棱棱要打到呀!”众人:“要打到呀,哟嗬嗨嗨!”领:“旁边的人呀,”众人:“哟嗬嗨嗨!”领:“往上站啊!”众人:“往上站啊,哟嗬嗨嗨!”领:“小心砸了你的脚呀!”众人:“知道了呀,哟嗬嗨嗨!”领:“高高地抬啊,稳稳地放啊!”众人:“稳稳地放啊,哟嗬嗨嗨!,哟嗬嗨嗨!”

 

     夯歌的意义就在于活跃气氛,在劳动中进行娱乐。这样单调的劳动时间长了,容易疲劳,喊着号子,逗着乐子,轻松愉快中享受劳动的快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工地上,常常有许多组打夯的人们,相互挑战,开展劳动竞赛,喊声震天,气壮山河,表现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热烈气氛。

 

     但事物那有一番风顺,一件不幸的事件突然降临。据今年73岁的坪塘村皮家冲组老年妇女吴桂莲回忆,1966年十一月十一日,当时我还只有14岁,为了早上赶到10里路外的工地吃早饭,做到7时半准时开工,早上4点钟就起床了,和村里很多人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赶工路。白天里,工地人山人海;所有人,劳动竞赛不息,没有任何人偷工。到下午5时左右,我当天的计码大筹尚差2担,想担齐这个差额,圆滿发个“竞赛卫星”,便挤到山脚下的松泥堆前挑担,不料这时,一块巨大的“神仙土”突然从高岸上塌下来……

 

     民工们没有被这突发悲剧吓倒,水库工程没有被这场恶性事件中断,稍停休2天,加强安全防范后,又大兵团上工了,直至将水库大堤的坝高修到20米、坝体宽度100米、从底到顶斜坡90米,即现时所到达的规模与模样。

 

    为着这宏伟的工程,他们的英名和精神,将同这水库大坝一样,巍巍屹立,映照千秋!

 

    整修焕新颜

 

    2015年,这座始建于大跃进中的水库,已达57年。为了焕发它的青春,地方政府争取了一项投资总额达到300万元的“病险水库整修”项目。在株洲市水利局的直接规划设计、专业工程队承修下,完成了对整体坝岸,进行重新的全面水泥防渗;水库两旁下水道进行机械化作业,将昔日低矮狭窄的涵洞改建为1.8米高,让人顺利进入其中巡查安全情况;坝下坝体的外部表面,进行麻石砌切成格;堤岸下端的横向车道,进行水泥硬化;采取“堤上钻孔法”,对坝体进行钢筋混凝土加固;150米长、2米宽的泄洪道,实施打底板式的全面水泥硬化;300米长的引水渠,重新进行水泥硬化防渗;堤岸上,安装了电动匣门;坝面,进行亮化、绿化、美化,似将一位80岁的老太婆化妆成为一个美丽、漂亮的“待嫁新娘”!

 

 

     这些年来,全镇的4.7万亩农田,均进行了“高标准整理”,成为攸北大地的“大粮仓”。消灾水库所处的黄公村,连获全县粮食生产先进村,他们的“丰收密码”,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学习强国、国务院主办的中国网、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专版,以“开栏之目”,震撼推介。

 

    啊,昔日的传说,通过共产党的领导,通过时代的嬗变,就这样地化为了人间奇迹!(李放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泸溪青年杨世民:让狮子山葡萄香飘全国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