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大澳之最

2022
09/13
09:50
大公报
分享

 

 

  最亮眼:棚屋

  “当年的渔民多在其小艇作息,故将艇推上岸,然后用竹支撑就是初期的棚屋。”大澳文化协会主席张志明表示,早期棚屋名为水棚或葵棚,建棚屋的材料是将葵叶盖于棚顶,再加上铁皮,并以木柱将屋固定在水面上,如遇台风侵袭时,加盖渔网防护,并以木板做墙身。棚屋起源于18至19世纪的当地蜑家渔民。随着近年大澳人口减少,不少棚屋荒废。2000年7月大澳发生大火,区内五分之一、近80间棚屋烧毁,重建的棚屋改以铁皮及水泥柱兴建。

 

  最珍贵:奥鱼鳔

  相传每年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三月,渔民会捕捉到一种名为“奥鱼”的巨鱼,重量可达二百斤,最珍贵的部位是鱼鳔,较现时的白花胶更为珍贵,现已属天价,早前更有传这种鱼胶的公胶每斤可达三十万元。但“奥鱼”于1970年后已近绝迹。

 

  最有气势:大澳游涌

  大澳游涌是一项享负盛名的传统活动,居民每年在端午节会舞火龙及游龙,晚上更会在河涌扒龙舟,祈愿消灾解难,每艘龙舟都代表一个当地信奉的神明,神像会放在小艇上跟随于龙舟之后,这小艇也叫神艇。游涌祭祀仪式于2011年被列为香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好听:咸水歌

  咸水歌为渔民歌咏,以往的大澳,“叹”意指渔民诗歌的独有唱法,他们不讲求音韵,只求传情达意,当中有关爱情或婚嫁的歌曲,现时已甚少唱咏。此外,大澳渔民有其独特口音,常用语言称为“大澳话”,例如“香港”会说成“康港”,“脚”读成“角”,“上墙”就是“上床”,还有“水大”即是“水涨”,“水乾”即是“水退”。

 

  最灵异:男女方便院

  在大澳北山中间位置,设有多个坟墓。近山脚处有一间数百平方呎的荒废石屋,石屋一边写着“男方便院”,另一边写着“女方便院”,本来是让年老无依者有一个栖身之所,其后演变为身患绝症者的善终所,或成为一些夭折童孩的停尸间。该男女方便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已停止使用。

 

  最大量:咸蛋黄、咸鱼

  大澳有不少名物,但到访游人可有发现当中以咸蛋黄特别多?原来这与渔民传统智慧有关。由于渔民多要结网捕鱼,渔网破裂时需用鸭蛋蛋白修补,因其韧性大,修补后的渔网较牢固,而用剩的鸭蛋黄则加盐醃制成咸蛋黄。至于咸鱼,大澳渔民早年渔获丰硕,该处又盛产海盐,所以也盛产咸鱼,但随着渔获锐减,大澳出产的咸鱼也相应减少,现时出售的咸鱼多来自孟加拉。

 

  最美邂逅: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早于17世纪已在本港水域出没,九七回归时更被选“香港回归吉祥物”,沙洲、龙鼓洲及北大屿山一带水域都可看到中华白海豚踪影,大澳更是热门地,故有不少旅客慕名出海为一睹其风采,惟多缘悭一面。有大澳渔民指出,能看到中华白海豚的时间多在早上八、九时或下午三、四时,是牠们的觅食时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家超哀悼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