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贵州桐梓古道遗存之水坝塘古盐道上的历史遗存

2019
07/15
08:46
中国新报
分享

        水坝塘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北端渝黔交界处,该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仅有四、五亿年前海洋古生物化石,还是川东地下党活动的联络站,从赶水、万盛和松坎三条古盐道进入境内。

        桐梓古盐道水路由赶水经岔滩、藻渡、坡渡、长塘口、塆塘到达水坝塘葛藤坝起岸,另一条陆路古盐道从坡渡木人台入境,经江泥坝、高山寺、山青垭、龙山寺、飞梯岩到达水坝塘,从沿途的庙、碑、桥等记录来看,此路修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余年。

        水坝塘古盐道陆路线路为:龙山寺一飞梯岩一青杠嘴一观音殿一四楞碑一麻柳窝一店子岗一水佬弯一王子垭一一步垮过三座桥一仁和殿一花开石一龙洞堡一香树坪一新房子一新龙弯一珠宝山一坪上一杨柳垭一九龙水一三百梯一螺池一灵光殿一九里十三弯,经芭蕉进入正安碧峰。

        在走访中,管礼国、娄喹、梁前军等人为记者作向导,一路探寻古盐道上水坝塘境内的历史遗迹。

        在水坝塘镇附近自古井水带咸味,当地人打出盐井,产出井盐,上报官府后,因影响川盐销售,被官府关闭,并将熬盐铜锅反盖井口,上面再用毛石头覆盖,人们习惯称为毛盖石。至今在水坝塘中心学校内仍有一口井水,带有咸味。左侧,有一条河名为盐井河。相传川南黔北地区一直靠自贡盐,已有少量岩盐。

        在盐井河毛盖石附近有一股泉水,名为金龙洞,每逢涨水,便有鱼涌出。村民介绍说,一旦涨水,村民争先怨后去捞鱼,运气好时一天可捞二、三十斤。

        据当地人介绍,在水坝塘中心学校内,至今仍有一口井水带有咸味。

        在复兴去集中的古道上,原有一座风雨桥,因处于两河交汇处,水流滩急,疑有妖魔作怪,并请法师收妖,至今仍在新桥上悬挂一把斩妖剑。

        在榜山古盐道上有一块四楞碑,为清嘉庆二年雕刻,碑文为"盖除当淰之,凡为修道路崎岖,帝居之垂训彰彰也。如此境要径,虽非川黔大道,实切商旅之通衢,凡上下行人,虽无奇险之惊,累遭泥涂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动,特以首劝仁人众善,各捐锱,请匠砌梯修平,庶令上往免令下滑,下行无使其危茶,今劝事告毕,匠工观成,倘下表记劝功犹小而口口口国口国石口碑文,万古标名,岂云厥功。口大而口口尚口也哉。特序之以昭众目,芝台来彩士。″

        在古盐道旁有一悬岩,绝壁上有水涌出,为保证人畜饮水和灌溉良田,当地李昌海、李昌汉兄弟二人,硬是在峭壁上打出一条沟渠,并在取水处右侧石壁留有摩崖石刻。

        水堰修通后,为防止用水纠纷,李昌海、李昌汉才特意刻上“上流下结″等文字,告诉乡邻上边流下来的水,后边的人可以使用。为感谢李家两兄弟凿岩引水造福乡邻,众乡友共同送与木匾一块。

        在水坝塘至芭蕉的古盐道上,有一深沟,两岸只有四、五米远。先在沟底用石板架有一小桥,背夫途经此桥,必下坡上坎,如遇下雨涨水,只能绕道通行,后在此桥面上又架一条石,形成第二个桥,然而遇山洪暴发,仍不能通行,于是又在这两个桥的上方再架一石板桥,过往商旅及背夫习惯上叫"一步跨过三座桥”,一直沿用至今。

        在集中村古盐道旁有一岩石形如花开,故名为“花开石″,并以此为小地名。

        在榜山有一单孔石拱桥,称仁和拱桥,建于道光二年,现桥基已被冲坏。桥旁有一块碑刻,碑文为“尝思莫为之前,虽美弗彰为之后,虽盛弗传是功果之有,以创于前尤必有以培于后也。审以如我境,母積田之桥,修造数十年也可巩固,今因溪水泛涨,遂致崩颓,若不培铺,恐前功殆废矣。但独力难成,是所望,于众,善随喜捐资,以保前功,幸勿见吝,共劝厥成,是为序。″

        在马井村二岩组,有二郎庙一座,现存有嘉庆、道光各年代的碑刻七块,碑文可见。附近村民在原址上用原有石料重新加固修建。

        二郎庙大门两侧刻有对联一幅,内容为“山有江山店头踴,川得后马水赴龙。″

        过了九龙水库,有一段下坡路段全用石梯砌成,共有300步石梯路道,故称三百梯。

        过了三百梯,经过两石桥(原为两块石板桥,因砍大树时被树压断一块,现只剩一块石板),又爬数百米,便到了灵光殿。虽有其名,但无其实,早以被拆除修建学校。

        在水坝塘镇探寻古盐道过程中,厚重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更多的历史遗迹。(本报记者 张宗荣 李学强 综合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洪水无情人有情 A4纸对话暖人心
下一篇:贵州威宁:千古五尺道上的液那文化遗产焕发熠熠光华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