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重庆黔江:发展桑蚕产业 闯出特色致富路

2019
06/10
15:54
中国青年报
分享

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胶)在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大大小小的空地上种满了桑树,村民滕树文忙着采摘新鲜的桑叶,蚕棚内白胖的小蚕们正等着进食。

“桑、蚕全身都是宝。蚕茧可以加工成蚕丝被,蚕砂能制药材,桑枝能用来做菌棒,树木还能改善水土”。谈到栽桑养蚕的好处,滕树文打开了话匣子,眼睛都放着光。

新鲜的桑叶

长春村属于典型老少边穷村。荒地多年无人耕种、村里产业分散、没有稳定增收渠道,始终是长春村人的一块心病。“我们之前种玉米、水稻,只能填饱肚子,根本谈不上挣钱。”滕树文提到,以前,别人提起长春村就说是“茅坑里的石头”,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在家“握锄把子”。

“孩子们打工也攒不了多少钱。虽然我们老了,但还是想创业补贴家用。” 2017年,滕树文、陈正文和滕树长,这三个年龄加起来203岁的老“创客”们,组建了顺青颉合作社。

当时,长春村里“三变”改革刚刚开始,金溪镇党委政府将各级财政收入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共计658万元,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经营主体,成功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经过再三考量,合作社决定利用“三变”改革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合作社采用土地入股形式,按照每年田地300元/亩、土地200元/亩给予入股村民保底收益,并从第二年产生收益后实施二次分红。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一天能拿到70元劳务费。

然而,桑蚕产业的推进并不如滕树文想象般顺利。当他们号召村民将土地入股给合作社统一发展产业后,就遭到了村民的不解和质疑。有些人认为这是笔亏钱的买卖,对于合作社的模式将信将疑。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滕树文、陈正文和滕树长多次入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陈述土地入股的利弊、机遇、预期效益,最后有十几户村民愿意将自家全部承包地共计90多亩拿出来入股。

2018年,合作社首批栽下的桑树迎来了收获期,每亩地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看到产业的发展效果后,还在犹豫的村民终于放心了,纷纷表示要拿出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如今,我们顺青颉农业合作社的桑园面积784亩,入股的村民共153户669人。这段时间有不少村民也要入股,估计今年面积还要扩大。”滕树文笑着说。

桑蚕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民获得了分红收益,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据滕树文介绍:“生活在长春村的村民以妇女和留守老人居多,他们几乎没有增收来源。如今合作社创建了扶贫车间,村民就近务工,每个人每年预计可以领到工资近2万元。”

如今,长春村通过盘活村里的荒地,大力发展黔江区传统特色桑蚕产业,创新性发展“桑+羊肚菌”“桑+青菜头”立体农业,让曾经闲置的土地每季都有产出,全面提高村民收益,推进高质量脱贫。

据悉,桑蚕产业是黔江区农业三支柱产业之一,构建了从栽桑养蚕到缫丝加工、服装制造的产业融合发展链条。2018年,黔江区产茧5.2万担,收入达到8000万元,户均收入达到2.57万元,直接带动全区12.7%的建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石油319亿元发力绿色发展
下一篇:重庆奉节:弃“煤”启“美”保护长江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