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没有血缘的小姑  

2025
11/13
13:17
中国新报
分享
浏览量:    来源:中国新报

 

没有血缘的小姑  

文/梁毅芳

 

      在我的记忆里,“小姑”这个称呼,从来不是由血缘界定的,而是被一种更温暖、更亲切的情感所填充。我的父亲只有兄弟四人,我没有姑姑,曾是我童年小小的遗憾。直到邻居家的小姑出现,一声“小姑”,填补了这份空缺。小姑叫刘小玲,只年长我七岁。叫她小姑,仅仅是因为她的大哥与我家是隔壁邻居,两家关系超好,我便也随她的侄子侄女们,从小就这么甜甜地叫开了。这一叫,就是几十年。

    

      清晰地记得,我认识小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上高中的她来她大哥家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孩子。我循着热闹声跑过去,便第一次将这个亲切的称呼与一个鲜活的身影对上了号。她就站在那里,窗外的阳光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两条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很自然地垂在胸前,辫梢随着她做家务轻轻的摆动。她转过身来,露出一张苹果般圆圆的脸,粉扑扑的脸颊透着健康的色泽,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十分好看。最有趣的是,她那张粉嫩的脸上,还散落着几颗浅褐色的小雀斑,像是不小心溅上去的糖点,非但不碍事,反而显得格外俏皮、可爱。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小姑待我极好。每次来,不是带来金黄香甜的红薯片,就是香脆嘎嘣的炒豌豆,或是攒下的水果糖。我和她的亲侄子们一样,总可分到同样多的零食,甚至有时小姑还会悄悄地多塞一个棒棒糖到我手里。那香甜至今萦绕在舌尖,那温暖也至今留在我手心。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有些甜,可以甜一辈子,有些温暖,可以在心里生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金黄色的秋天,小姑要出嫁了。她破例让我加入送亲队伍,自古以来,送亲应该是有血缘关系的至亲才可参加。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觉。天一亮就欢天喜地来到小姑的娘家。随着迎亲队伍的到来,我们晚辈有的搬蚊帐,有的提水桶,有的端碗盆,像一群快乐的小鸟簇拥着花轿,护送着小姑去婆家。霎时,鞭炮齐鸣,红轿晃晃,唢呐声声,我比谁都骄傲——这是我的小姑出嫁啊!想起我秀外慧中的小姑马上成为别人家的人,我也跟着她的亲人哭得稀里哗啦。最让人惊喜的是,在她陌生的新家,我竟和所有至亲晚辈一样,收到了一张崭新的5元红包,我把那张纸币拽在掌心直至发烫。原来在小姑心里,我从来就不是邻家孩子,而是她真正的亲人。多年后终于明白,小姑给我的何止是糖果和红包。她用一个女人的朴实与柔情,为我补上了亲情中最温暖的那一块拼图。血缘固然天生,但爱,可以选择!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我们的缘份太深。我岳阳卫校毕业后,竟然被分配到临湘人民医院,和小姑成了同事。我是医院的一名护士,而小姑,则在西药房上班,她是一名药剂师。每次穿过门诊大厅,我总会下意识地望一眼药房的窗口。小姑有时正低头核对处方,有时正往药柜上增补药品,那认真的侧影,与记忆中给我塞糖的温柔模样重叠在一起,有种奇妙的踏实和亲切感。那时的我,科室只要领药我总是主动去取,为的就是去见小姑。白色的护士服与药房的白大褂,在医院这条繁忙的流水线上,我们成了彼此无声的守望。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邻里,超越了亲情,比血缘更亲,在消毒水的气息里,静静地生根、开花。

 

     小姑性格豁达,处事干练,她永远精神抖擞,步履生风。那份积极向上的能量,如春风拂面,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大哥家收拾屋子、照看哭闹的孩子,还是工作生活中处理各种琐事,她那果断、刚毅和自信都写上脸上,俨然一个“女中豪杰”。那种风风火火的劲儿,并非急躁,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可靠与高效。仿佛再棘手的事情到她手里,都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

 

      小姑心地善良,待病人如亲人,在医院里是出了名的。她那间小小的药房窗口,对于许多从乡下来、不熟悉流程的乡亲来说,不仅是领取药品的地方,更像是一个温暖的问讯处和安心站。我常看到她对那些拿着处方束手无策、一脸茫然的老人耐心细致地解释,有时还会从窗口探出身子,用手指着路线图,一遍遍地重复:“先去那边缴费,看到那个亮灯的窗口没有!拿到缴费单子再回到我这里取药。” 有时看老人实在听不明白,她甚至会暂时离开一下岗位,领着他们走到缴费处。她仿佛一块磁石,瞬间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她好似一团火焰,迅速点燃医院每个冰冷的角落。

 

     小姑的热心肠,在婆家乡里也是闻名遐迩。对于那些熟悉的乡亲,她那灿烂的笑颜与清脆的笑声,是一张无需文字的名片,无形中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在医院里,她不仅是药房的刘主任,更是五里新球村出来的“自己人”。常有老乡来看病,特意在药房窗口停下,就为跟她说两句话,仿佛见了她,这病就好了三分。因为她心里装着乡里乡亲,这份源自乡土、发自内心的淳朴善意,让她成了连接村庄与医院的特殊纽带,也让“新球村的刘小玲”成了乡邻口中一个带着温度的名字。     

 

     小姑工作认真细致,身为药剂师的她,将严谨笃定作为座佑铭。她的工作台始终一尘不染,配药时,她认真专注;查验时,她逐字审阅;发药时,她反复核对。她说:“我手里出去的不仅是药,更是托付与希望。”这份零差错的坚守,让她成了科室里无声的标杆,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她常常对我说:“我们服务的是病人,接待时要热心,沟通时要耐心,操作时要细心。我们一个小小的疏忽,有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可能还会危及到生命”。工作中,她就像一座灯塔,用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我,引领陪伴我前行。

       

      小姑待人亲切诚恳,对我的关爱更是渗透到我的大家庭,成了我们家名副其实的“大家长”。那年,我侄儿大学毕业,正为工作安排着急,又是小姑不动声色地帮了忙。她托人四处打听,悄悄牵线,只说了一句:“试试看,这家单位好像在招人。”那份举重若轻的关怀,缓解了我们全家的燃眉之急。小姑从不说漂亮话,迷茫时,她指点迷津;困顿时,她施以援手;她用最实在的行动,让我们后辈深切地懂得:亲情最厚重的表达,莫过于在人生的重要关口,有双手温暖而坚定的手托举着后辈 。如果说工作中有幸得遇良师,那生活中的她便是难得的益友。能遇到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小姑,是我莫大的福气,她已成为我心中永恒的光亮!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转眼小姑和我都退休了。现在我们每天彼此都有问候,电话里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隔三岔五还会相约小聚。但每当想起童年,那个美好的周末上午,那个有着乌黑长辫子和圆圆笑脸的小姑,总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她让我明白,情感的亲疏,从来不由血脉决定。那一声发自肺腑的“小姑”,承载的是两家人的深厚情谊,以及一个孩子,从她那里获得的,足以温暖一生的善意与呵护。感恩有你,我亲爱的小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