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聂市非遗“十样锦”的艺术价值
文/向阳光

(图片来源网络)
民间吹打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临湘市聂市镇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吹打乐“十样锦”是聂市古镇传承已久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尤其在湘北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不仅是当地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历史渊源
聂市十样锦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吹打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流传与嬗变的过程,始终与聂家市古镇的兴衰跳动着同一条历史的脉搏。它起源于茶市古镇聂家市的古典器乐演奏曲的表现形式。它发端于两汉三国时期的吴楚之地,成型、盛行并定名于明、清之季,流行于湘北及周边地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带有厚重的泥土芳香,也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国时期,聂家市隶属吴国的下隽县管辖之地。吴国大将黄盖曾在这一带驻军,并通过敲鼓击钹等变换节奏,操练水军。这种军事操练的音乐形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艺术,为后来的十样锦奠定了基础。
唐末宋初,马殷析巴陵之地设王朝场,开展茶叶贸易,随着市场的发展,王朝场改为王朝县,临湘开始设县,此时三国所称“接驾市”也因谐音被聂姓人衍称为“聂家市”。北宋庆历年间,聂家市名人张实万之子张尚阳被宋仁宗招为驸马,张驸马携升平公主回乡省亲,一路銮仪奏鸣到聂市。当地民间艺人在宫廷乐师的传教下,将丝竹吹管乐移植到原有的乡土打击乐中,与宫廷音乐结合,既有了宫廷音乐之雅,又突出了地方音乐之俗。
明朝时期,聂家市经济文化开始由衰落逐步地进入兴盛时期,境内的民间文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聂市发展进入鼎盛之时,境内遍布祠堂庙宇,迎神赛会之俗风起云涌,民俗盛行。每年新正期间,要将菩萨迎接到万寿宫集中供奉一月有余,祈求福瑞。在这迎神、请驾的过程中,要奏响鼓乐渲染气氛。于是,聂市十样锦便成了迎神赛会的“进行乐”。
清朝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时代,随着茶业的繁荣昌盛,聂家市成为青砖茶的集散之地和万里茶道南方起点之一,故而聂市的砖茶生产,带来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为使锣鼓打击乐更具感染力,聂家市的民间艺人们与来自山西、江西等地的茶商、茶工,合编了一套《吹打音乐》。聂市十样锦在嬗变的过程中,融入了晋商带来的诸多音乐文化元素。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方遂心、杨正国、徐北南为代表的老一辈传人继承了这一遗产。
二、音乐特色
聂市十样锦演奏的乐器有十种:打击乐由大鼓、小堂鼓、中汉钞、土锣、中虎锣、汉马锣、高音嘀锣、小云锣,吹奏乐有竹笛、唢呐等组成,故称“十样锦”。聂市十样锦则以演奏“华锦乐章”而著称。这十种乐器组合,使得音乐既有打击乐器的雄浑有力,又有吹奏乐器的悠扬婉转。以打击乐曲牌与吹奏乐曲调相连缀,形成独特的曲式结构。这种结构使得音乐在节奏和旋律上富有变化,既有打击乐的强烈节奏冲击,又有吹奏乐的优美旋律舒缓。如在打击乐曲牌部分,乐器的节奏紧凑、力度较强,能够激发听众的热情;而在吹奏乐曲调部分,旋律悠扬、情感细腻,让广大听众在紧张的节奏之后得到放松和舒缓。旋律欢畅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
三、文化内涵
聂市十样锦的表演形式,以锣、鼓、钹等打击器乐为演奏主体,称之为“武乐”;以笛子、洞箫、笙、唢呐等吹管器乐为协奏衬托,称之为“文乐”。文、武器乐合奏,统称为“文武合璧”。聂市十样锦整个部分,除了前奏和尾声之外,中间的主体部分,则相对独立。然而它又是由前奏、尾声与中间主部紧密相连缀的三个部分构成。
聂市十样锦的发展历程,与聂市古镇的兴衰紧密相连,它是聂市历史文化的生动见证。从三国时期的迎驾仪式,到明清时期的迎神赛会,再到清朝中期的茶商文化融合,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在“十样锦”的音乐中留下了印记。通过研究“十样锦”,我们可以了解到聂市古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为湘北地区的民间吹打乐,聂市十样锦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
聂市十样锦融合了吴楚文化、宫廷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音乐中蕴含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当地民众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的体现。同时,聂市十样锦也成为了湘北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这一地区的文化魅力。
四、社会影响
聂市十样锦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1955、1960年,聂市十样锦传承人方遂心、杨正国等老一辈,先后两次代表临湘参加原湘潭专区民间群众艺术调演,并获二等奖;1962年,临湘至通城的公路竣工,聂市十样锦被临湘县委派出参加通车典礼,沿路演奏后还在通城县城公开作了表演;20世纪90年代初,聂市十样锦地方文化得到了临湘县委、临湘县文化局、临湘县文化馆等领导的高度重视;1990年,在临湘首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聂市十样锦参加了演出并获优秀节目和优胜单位;1992年,临湘撤县设市庆典,聂市十样锦在3000多人参加的文艺游行队伍中演奏;进入21世纪,聂市十样锦传人方国良,为传承这一古典民间艺术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2014年9月,他带领居委会群众,参加了全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并斩获全省一等奖,而且还被受邀参加了湖南省建国65周年的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聂市非遗传承工作,得到了聂市镇党委、镇政府的深切关怀和聂市籍乡友的鼎力支持,乡贤何水生、彭官田、刘伯风、方国林、李国武、李东雄、谢东海、何如、汪国虎等人慷慨解囊,为聂市十样锦的复兴持续注入了重要驱动力。
2017年3月,聂市十样锦经申报、审批,被正式获“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系统的保护和传承;2023年12月,聂市十样锦获得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已在社会各界发展了聂市十样锦乐队12支,演奏人员达到200余人,并且成立了俱乐部。此后,俱乐部接手了大大小小的演出,在聂市镇活动十分活跃,已经深入到民间的谁家办喜事、新店开业、逢年过节和社会上的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在节日庆典等场合中,聂市十样锦的演奏,能够吸引大量的民众围观和参与,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欢乐。如2024年在临湘迎新春演唱会“十样锦《幸福龙年》”、2025年临湘“春节村晚暨非遗贺新春”文艺汇演活动中,聂市十样锦的演出,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这些民俗活动是当地民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十样锦”的演奏则为这些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文化色彩。通过参与和欣赏“十样锦”的演奏,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使民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聂市十样锦的演奏,通常是群体活动,需要众多乐手的配合和协作。在演奏过程中,乐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同时也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人们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与亲朋好友相聚交流。这样,既加强了社区之间的联系,又强化了社区之间的凝聚力。
聂市十样锦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比如,俱乐部还开展了聂市十样锦进校园活动,培育演奏学生100余人。聂市十样锦在湘北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了当地广大民众喜爱与青睐的古典民间吹打乐。通过学习和演奏“十样锦”,年轻一代可以了解到本地的历史文化、音乐知识和传统技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演奏“十样锦”还需乐手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审美需求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冲击。聂市十样锦在民间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演变,从最初的简单演奏形式发展到了如今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它象征着民间艺人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创新精神。聂市十样锦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艺术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聂市十样锦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的融合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聂市十样锦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融合。然而,聂市十样锦在融合的过程中,仍坚守本地域的特性与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一独特之处,可以成为我们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
聂市十样锦所体现的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承或发挥“十样锦”的艺术审美价值,我们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聂市十样锦以其独特的音乐美和表演形式,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其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乐器之间的配合默契,给人带来愉悦的听觉享受。在表演过程中,乐手们的动作和表情,也构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美感。这种审美价值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民间艺术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挖掘和传承十样锦的艺术价值,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旅游文化发展以及凝聚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聂市十样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向阳光,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二胡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网媒上发表学术论文、音乐评论、文艺作品近3千篇(首) ,5百余万字。10余篇论文荣获中宣部、教育部一、二等奖;6首歌曲获全国征集大赛金、银奖;出版著作10余部,1部课题专著经湖南省教育厅审定,纳入全省中小学图书发行,后被上海音乐学院编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主干课程)。《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教师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曾对其作了人物特写、书评与乐坛人物介绍,艺术成就载入《中国音乐家名录》(邓小平题签)、《中国专家大辞典》(人事部)等20余部典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建华向非洲国家重点侨领来湘参访团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