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年轮
余盛亮
一
摩丝的香,缠着煤油灯的烟,在镜面上结了层薄霜。
二柱的手指划过那层霜,中分的纹路立刻显出来,像田埂把土地分成两半,一半种着莽撞,一半栽着向往。喇叭裤的裤脚扫过门槛,带起灶间飘来的柴火气,混着铁皮鞋跟敲击石板的"咔哒"声——那声音脆得很,像把青春的骨头,敲得叮当响。
二
煤油灯的芯子,在灯盏里结了圈黑垢。
淡蓝的火苗舔着灯油,把木箱上摊开的课本,烘得带着点温热。二柱的影子趴在土墙上,被灯光拉得老长,指尖快要够到房梁上悬着的玉米串。母亲添煤油时,灯花"啪"地爆了声,她抬手拨了拨灯芯,鬓角的白发在光里亮了亮,像落了星子。
灯盏里的油一点点浅下去,映出他埋在书里的脸,睫毛投在纸页上的影,比字缝里的笔画还密。眼睛酸了,就往手心里呵口热气揉一揉;灯芯弱了,就用细针轻轻挑一挑。直到母亲在里屋说"睡吧,油不多了",他才合上课本,指尖划过被灯烟熏黄的纸边,像摸着块温润的玉。
三
黑白屏幕亮起来时,晒谷场的板凳在打颤。
十四寸的木框里,霍元甲的拳头裹着雪花点,砸在每个人的呼吸里。马扎排成的圈,围着那片光,像围着口沸腾的锅,把全村的期待煮得冒泡。突然停电的刹那,黑暗里的惋惜还没落地,手电筒的光柱就戳过来,有人举着光往屏幕上照,仿佛能把卡住的剧情,从雪花里捞出来。
四
录音机的磁带转着,把邓丽君的歌声磨出毛边。
声音从黑色方盒里淌出来,黏在二柱的喇叭裤上,他跟着晃,脚在水泥地上敲出坑洼,裤腿扫过桌腿时,带起半尺高的风,吹得旁边磁带盒上的邓丽君,红裙子微微动。磁带卡壳的瞬间,嘶啦的声响里,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撞在铁皮饼干盒上,咚咚的,像在跟歌词应和。
五
山坡上的石板竖着,被太阳晒得发烫。
二柱的石头攥在掌心,汗把棱角泡软了。他往后退三步,石头带着风声飞出去,"啪"地碎在石板上,碎片溅起来,像撒了把星星。大牛嚼着糖,糖纸在指间转,反光晃了二柱的眼——远处的牛群正甩着尾巴,把两人的影子,踩在没啃完的草叶上。
六
晒谷场的月光,在"斗脚鸡"的膝盖上滚。
右腿搭在左腿上,膝盖相撞的闷响,震得草叶发颤。汗珠子砸在铁皮鞋跟,洇出个深色的圆,又被风舔干。谁先脚沾地,谁就输了根冰棍,却在转身时,把那块水果糖塞进对方裤兜——糖纸窸窣响,像在说,明天的牛,还得一起赶到山梁上。
七
这些碎片,总在某个傍晚突然涌来。
可能是路过修鞋摊,听见铁皮敲打鞋底的脆响;可能是闻到老式发油的香,想起镜面上那道中分的纹路;可能是停电的瞬间,黑暗里下意识摸向口袋,想找出那支挑灯芯的细针。
八
七十年代的风,早被高楼的玻璃挡在了外面,可那些日子里的光与影,总在记忆深处发亮。是煤油灯熏黄的课本页,是黑白屏幕的雪花点,是喇叭裤扫过地面的风,是少年们攥在掌心的石头与糖。苦日子里的甜,莽撞里的认真,贫瘠里的热烈,像老磁带里的歌,哪怕卡了壳,嘶啦的声响里,也全是鲜活的心跳。
九
后来的我们,穿惯了合身的裤子,听惯了清晰的音质,却总在某个瞬间,想念起那段有点粗糙、有点喧闹,却把每一分热望都活得明明白白的时光。因为那里藏着的,不只是喇叭裤与铁皮鞋,更是我们第一次为理想熬夜的倔强,第一次为英雄热血的纯粹,第一次懂得分享一块糖的温暖——那是岁月偷不走的,属于七十年代的,最本真的模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桂阳县诗文协会开展天苍岩洞文学采风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