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凯里市苗绣蜡染从家庭针线间走向文旅融合大市场

2025
10/11
19:44
分享

 

   “绣里淘”非遗集市让老手艺赚了钱活了魂

    ——凯里市苗绣蜡染从家庭针线间走向文旅融合大市场

 

    “手工的温度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摊主刘福英坚守纯手工制作绣品,拒绝机绣冒充,并向游客郑重承诺:“假一罚万”。

 

10月2日,一重庆游客(中)在贵州省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中市客串生活碎片包摊主。(杨仁海 摄)

 

     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采取文旅融合创新模式,成功激活传统手工艺,成为当地文化经济双发展的典范。

 

     今年,凯里市采取“村T+绣里淘”模式吸引海内外游客数万人次,带动700余家商户增收,非遗产品年销售额将突破亿元,蜡染、苗绣、银饰等非遗产品超6000种销往全球。

 

退休阿姨的“碎片包”:老绣片拼出日销4000元的新商机

 

    “嗒嗒……”

 

    10月3日,深夜,退休阿姨潘开芬仍踏着缝刃机赶制湖北一名游客订制的生活碎片包,心里乐滋滋的。

 

10月2日,一摊主(左)在贵州省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中市向顾客推荐生活碎片包。(杨仁海 摄)

 

     傍晚,潘开芬刚从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收摊回到家接受记者采访说:“今天,我卖了18个包得4000块钱。”

 

    上午9时许,游客们陆续涌入该集市,然而,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摊,湖北游客伫立摊子前,对挂在墙上的生活碎片包搜寻了一遍,仿佛没找到心仪的。见机,潘开芬马上打开手机照片,刷屏推荐。

 

   “停!这个我喜欢。”

 

   “刚卖了,独品。”

 

    “可订制吗?”

 

    “包型一模一样,但绣片不包,因绣片独一无二。”

 

10月2日,一摊主在贵州省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中市展示苗族绣片。(杨仁海 摄)

 

    记者看到,一位来自重庆的游客刘女士看中意了,便买下了一个包,美中不足的是带子长了点,潘开芬马上修改。此时,刘女士主动“客串”摊主,一边现身说法,一边推荐包包,半小时不到,卖了三个包,游客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修改后,刘女士背着包往镜子前一照,称心如意,又买了两个包,潘开芬为了酬谢而赠送一个包,相互加微信,且拍合影。

 

   “我收获满满,体验不一样的感受,观赏不一样的文化。”刘女士说。

 

     退休后的潘开芬,因陪伴和照顾84岁的母亲到“绣里淘”摆摊,耳濡目染,而重新认识了苗绣。

 

    一天,潘开芬试着用苗绣的边角废料,进行二次创作,制成一款时尚+非遗的生活碎片包,挂到母亲的摊位上,当天被一游客400元买走。

 

     这样,潘开芬开始收集老旧绣片,像破损、残缺、污渍的,巧妙地运用这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点缀时尚包,赋予它新的生命。

 

10月2日,一摊主在贵州省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中市向顾客推荐苗族银饰。(杨仁海 摄)

 

    “爱苗绣,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潘开芬说。

 

     “干这行,苦乐常伴,一款包绞尽脑汁设计出来,两个月卖不出去,忍痛割爱将老绣片拆下,再创作,让每一片苗绣都‘活’起来。”潘开芬表示。

 

绣线摊主的“传艺经”:40年收藏带出千名致富学徒

 

     提及“绣里淘”集市,龙光莲夫妇津津乐道。

 

   “很开心,我们包饭去摆摊子,大家凑菜一起吃饭,侃门子。”龙光莲欣然说。

 

10月2日,一摊主(前)在贵州省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中市改制苗绣短裙。(杨仁海 摄)

 

    10月4日,记者看到,龙光莲正在地摊上整理绣花线,其小女儿在对面店铺里打下手,不时大声询问苗绣的价格。

 

    龙光莲主要卖绣花线,还有苗绣衣服、裙子、鞋子以及绣片,生意不错。

 

    “除周五赶‘绣里淘’集市,我们平日包车到剑河革东、台江施洞赶转转场,每天早上5:30岀发,下午一两点钟回凯里,风风雨雨,有苦也有乐。”龙光莲说。

 

     据了解,龙光莲夫妇收藏苗绣40余年,多件苗绣被很多院校、博物馆收藏,她并受邀到上海、江西、福建等院校传授非遗苗绣技艺。

 

     20多年前,因爱好收藏苗绣,由台江县搬迁到凯里市的龙光莲,从小受“无银不成盛装,无花不成姑娘”的熏陶和影响,跟长辈们学习非遗苗绣技艺,尤为擅长绣花线配色,小有名气。

 

     赶场天,龙光莲的摊子都围满了绣娘,卖绣花线,教教配色,教针法等,所以,有很多绣娘都喜欢赶场“磳课”,带出了千余名学徒,走上了致富路。

 

    龙光莲拿自己的绣花线、样品,一针一线地教绣娘张士英,指导学习刺绣挑花机技术,鼓励她到凯里打工,帮垫付房租费、生活费。之后,每月能制作一张苗绣作品7000元。这样,张士英举家迁居凯里,买房买车,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美好。

 

    “我们两口子年纪大了,自己家没得接班人!”龙光莲感叹。

 

    自有了“绣里淘”集市以来,节假日游客多,龙光莲的小女儿因自办的早教班也放假,见父母生意很忙,主动来看店,竟获得收获和启示。

 

    小女儿自己买银饰、耳环、相框等,巧用父母收藏的老绣片,创意制作冰箱贴、苗绣相框等文创产品,很受游客青睐。

 

     看到这精致的产品,有市场,前景好,龙光莲发自内心地笑了。

 

蜡染传承人的“转型路”:从干洗店老板到集市红火商户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中市一角。(杨仁海 摄)

 

    “绣里淘”太火爆了。

 

    10月5日,一对持贵州六盘水口音的情侣走进116号店,一眼看中了蜡染长裙,比试时,先生称赞:“独品,民族味浓,更自信。”张女士笑了,马上把原来的裙子折叠起来,装进口袋里,爽快地扫码支付190元。

 

   “不掉色,手洗,不能机洗。”店主王炳仙笑眯睐的,边嘱咐边目送他们融入人群中。

 

    王炳仙,苗族,家住家住榕江县三江乡平永村。

 

     2025年,王炳仙被列入县级蜡染技艺非遗文化保护项目传承人。

 

     从没进过学堂的王炳仙,小时候,放牛、打猪草、割草喂牛,跟妈妈学蜡染:织布、画花、挑花和绣花和缝制衣服。结婚,由于嫁到汉族地区,蜡染技艺搁浅。直到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多年,挣到了“第一桶金”,才返乡创业。

 

     6 年前,王炳仙只身一人来到凯里开干洗店,几经周折,搬到草坪新村非遗市场,眼看店子开不下去了,重操旧业,蜡染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3年,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开业。王炳仙,与64岁的“苗绣妈妈”合租一个店铺及地摊,每月租金505元,各自经营蜡染衣服、裙子、围巾、包包及其加工蜡染半成品,苗绣绣片,生意不错。

 

    “‘绣里淘’”市场大,游客很多,生意比草坪新村好做。”王炳仙说。

 

     没人帮衬的王炳仙,两个小孩都在念初中,丈夫长年生病干不了什么,养病,在老家看护老小。

 

     王炳仙表示,这三年,她与“苗绣妈妈”合作很开心,有事得她看店,忙时有她打下手,周五,我们把地摊让给外来的商人,作为引流。

 

    王炳仙告诉记者,她进城开店,也吃过不少苦头。现今,生意很安稳,想方设法,提高蜡染技艺,把客人服务好。

 

    “做老本行,好,一天钱用光了,做两天又来了。打工工资不高两下子就用完了。”伴着缝刃机“轰轰”的响声,王炳仙忙完了隔壁摊主订制的10件蜡染马褂,又接到了网上一批蜡染围巾订单,满脸都是满足的笑容。(杨仁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木棘涂鸦 || 新时代文学研究学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