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的牛屎寨,藏在海拔千米的小高山与牛角坡深谷间,晨雾还没散尽,漫山的青竹就透着润润的绿,谷底的溪流绕着寨脚潺潺流淌,连风里都裹着野果的清甜。可这会儿,芦笙已吹得震天响,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群众在牛屎寨球场竣工庆典上进行“姑妈篮球赛”比赛。(杨仁海 摄)
姑妈、姑爹、老表们结队抬着肥猪、挑着糯米饭、糖果饮品,却被舅舅舅妈们的盛情“堵”在两道苗家拦门酒外,唱口家乡的米酒,尝口妈妈的味道,浩浩荡荡,依次穿过寨中间公路上用青竹搭起的半圆形拱门,彩气球在绿叶间晃荡,炮声齐鸣,与苗家过年一样热闹——这个地辖鸭塘街道马安村、只有50余户人家的苗寨,正借着球场修缮竣工的喜事儿,头一回邀外嫁的姑妈们回娘家,过一个别样的国庆节。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牛屎寨姑妈回娘家参加球场修缮竣工庆典。(杨仁海 摄)
寨里挤满了人,崭新的篮球场上,三场“亲戚对决”正火热开场:姑妈队对舅妈队、姑爹队对舅舅队、老表们互相比试,一下子把庆典的仪式感拉得满满当当。最惹眼的要数姑妈队与舅妈队的较量,按的是黔东南州独有的“姑妈篮球赛”规矩,裁判举着话筒先喊“苗家规矩要记牢:不推人、不扯头发、不打架,没倒地我不吹哨!”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牛屎寨姑妈回娘家参加球场修缮竣工庆典。(杨仁海 摄)
哨声刚落,穿着黑色苗装、额前发髻插着一朵红花的姑妈舅妈们立马“变身”运动员,抱着篮球乐呵呵往篮下冲。投中一个球就有人递上瓶矿泉水当“彩头”。场上跑着笑着,你抢我传;场下老人们大吹奏芦笙,唱苗歌,娃娃们追着球跑,欢呼声、笑声裹着芦笙调飘满山谷,整个牛屎寨成了欢乐的海洋。20分钟比赛结束,满头大汗的舅妈顾榜桥还意犹未尽:“托党和政府的福,咱农村日子越来越甜!头回用‘姑妈篮球赛’庆新中国76岁生日,开心得很,有意义得很!”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鸭塘街道马安村,姑爹们去参加牛屎寨球场修缮竣工庆典。(杨仁海 摄)
谁能想到,30多年前顾榜桥刚嫁进寨时,这里连块平整的晒谷场都难找,种菜缺水,日子过得紧巴巴。“咱们是大山里的‘郊区人家’哟!”顾榜桥笑着打趣。可改革开放后,寨子靠打工和养猪产业变了样:过去全是茅草屋,现在只剩几幢老木屋作念想;水通了、路宽了,家家户户有了小汽车,还出了49个大学生、19个在外工作的“文化人”。64岁的文启刚总说:“党的政策好,家乡才换了新模样!”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牛屎寨姑妈回娘家参加球场修缮竣工庆典。(杨仁海 摄)
这球场也藏着寨子的变迁史。40多年前,这儿还是个斜坡坡,分田到户后,村民们自己挖平了当晒谷场;后来日子松快了,又添上木篮球架,才算有了第一个球场。脱贫攻坚那阵,帮扶单位送来5000元钱、40吨水泥,还争取来钢化玻璃篮球架,球场才算像样。可惜前些年遭了地质灾害,球场裂了缝、堡坎塌了,荒了三四年。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群众在牛屎寨球场修缮竣工庆典上跳芦笙舞。(杨仁海 摄)
今年7月,寨子开大会商量修球场,大伙儿一口咬定“要搞就搞扎实!”外嫁的姑妈们听说了,立马凑了1万多块钱;全寨共集资7万余元,男人们砌堡坎、扩场地、修看台,女人们帮着拌水泥、拉防护网,娃娃们放学回来帮捡石头,连路灯都装上了。三个月后,标准化球场立起来了——这哪儿只是个打球的地儿?分明是苗寨的“新地标”,更是大伙奔小康的“加油站”。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群众在牛屎寨球场修缮竣工庆典上观看歌舞表演。(杨仁海 摄)
庆典这天,80多位姑妈穿着盛装回了家,银冠上的流苏随着脚步晃,围着新球场跳芦笙舞、唱苗歌,歌声飘到山谷里,引得溪边的水鸟扑棱着翅膀飞。

10月2日,贵州省凯里市 鸭塘街道马安村,群众在牛屎寨球场修缮竣工庆典上观看篮球比赛。(杨仁海 摄)
村民组长文晓宏站在球场边,望着满寨的热闹和远处的青山,笑得格外自豪:“咱总算圆了‘有个好球场’的梦!娃娃们能在这儿耍,小伙子能打球,老人们能坐在树下遛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满寨都是精气神!”
阳光正好,照在新球场上,也照在寨里人的笑脸上,连山间的风,都透着欢喜的味儿。(杨仁海)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