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之困与破局假没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尊严始终是高悬于精神苍穹的璀璨星辰,照亮着个体与社会前行的道路。小至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个体,大到承载万千生命的国家,若缺失了尊严,便如同大厦抽去基石,难以在世间立足。
名利场的诱惑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吸引无数人趋之若鹜。有人为追逐一时之名、半世之利,甘愿折腰,将人格尊严弃若敝履。他们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这种建立在丧失尊严基础上的成就,终究只是虚幻的泡影。时间的潮水会冲刷一切,当繁华褪去,他们收获的唯有世人的鄙视与唾弃。尊严,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印记,一旦丢失,再难寻回。
当岁月的风霜染白双鬓,病魔如影随形,让一个人生活无法自理,此时的生命于己是无尽的折磨。躺在病榻之上,看着自己形销骨立,如同行将就木,痛苦在每一个细胞间蔓延;于家人而言,不敢放弃的坚持背后,是经济与精神的双重重压。在这样毫无生活质量、尊严尽失的生存状态下,生命的意义似乎被层层迷雾笼罩。也正因如此,许多国家从法律层面承认了“安乐死”,这看似是对生命的放手,实则是给予生命最后的尊重,既是放过在痛苦中挣扎的自己,也是减轻家人背负的重担。
然而,当前医疗领域中,对重症病人的过度治疗现象屡见不鲜。医院的监护仪器持续发出嗡鸣,各种治疗手段轮番上阵,宝贵的医疗资源被肆意消耗。我们秉持着“不放弃、不抛弃”的信念,却往往忽略了病者的感受与意愿。最终,换来的是病人在痛苦中煎熬,家人在疲惫中崩溃,人财两空的结局令人唏嘘。
安乐死的争议,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伦理学家、社会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及病理学家等诸多领域间激烈展开。伦理道德的约束、传统习俗的禁锢、法律法规的限制,种种因素交织碰撞,冲突在所难免。但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不难发现,衡量生与死的终极标准,应当是尊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是否能保有尊严地存在。当生命已无法承载尊严,或许,放手也是一种温柔而庄重的选择 ,毕竟,让生命有尊严地落幕,亦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执行之困与破局假没
在法治的宏大版图中,执行工作是保障公平正义得以落地的关键环节,是连接司法裁判与权益实现的“最后一公里”。然而,现实中“执行难”的阴霾却久久不散,成为困扰司法公信力与当事人权益的顽疾。
全国法院执行率受地区政策、案件性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波动较大。2011 - 2019年整体执结率在63.66% - 93.59%之间徘徊 ,部分地区即便通过专项活动和机制创新有所突破,可仍存在大量执行困境的地区。明明对方有资产却执行不了,被执行人转移资产却难以深查,更有甚者,法院欲强制执行时,地方政府因担心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而不予支持,导致执行停滞。
面对如此困境,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若法律允许将执行案打包承包给某些执行人员,或许能激发其最大潜能,实现“挖地三尺,也让被执行人无处遁形”。这一假设看似荒诞不经,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执行体系中存在的弊端。
执行人员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工作往往按部就班,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深入挖掘每一个案件的执行线索。大量案件堆积如山,有限的精力难以顾及周全,导致一些本该被执行的财产被忽视,被执行人得以逍遥法外。反观承包制的设想,一旦执行人员与执行结果的利益挂钩,他们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主动出击,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大大提高执行效率。
当然,这一假设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是法律层面的障碍,现有的法律体系并未对执行承包制有所规定,贸然推行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风险和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其次,如何确保承包执行人员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也是一大难题,若缺乏有效监管,很可能滋生新的腐败和不公。但这些问题不应成为我们否定这一假设价值的理由,而应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完善执行机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激发执行活力。
“执行难”的根源错综复杂,既有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恶意逃避执行的原因,也有执行体制机制不完善、各部门协同配合不足的因素,更有地方保护主义等干扰司法独立的顽疾。要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破除地方保护。
在追求法治完善的道路上,不妨以开放的思维看待各种假设与建议,哪怕它们看似离经叛道。因为只有不断地反思与探索,才能让公平正义不再是纸上的期许,而是每一位当事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的现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衡南县举办纪念“诗魔”洛夫诞辰97周年交流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