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毕节示范区金沙县沙土试验区街上,有一个叫石柜台的地方,那里是中国民间社会活动家“啊!里山!先生”的出生地,紧邻贵州六大河中第一大河——乌江。
今年已经62岁的“啊!里山!先生”,早年就出生在石柜台,四岁才开始讲话,年轻时候,
“啊!里山!先生”经历过部队生活的洗礼,二十多年前,他在贵州从事修路工作,为毕节试验区金沙、大方、黔西和纳雍等多县以及遵义市播州区修通了水泥路和部分沥青路,一定程度上说,“啊!里山!先生”可谓是贵州公路建设中“BOT”模式的创始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的“啊!里山!先生”,已经没有继续他原来的修路工作,而是修心路,淬炼心率,修文化之路,助推“一带一路”文化走向世界。
“啊!里山!先生”的母亲王学梅女士,如今已是85岁的耄耋老人,中共基层社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党员5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在原沙土区(镇)沙土街道担任了二十多年的支部书记。
如今的王学梅老人,居住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社区,身体硬朗,仍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而且还得到了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的看望慰问并合影留念。
石柜台,又名邓家大院,原为一邓姓富家私宅,位于沙土老街巷子口中段,因其地有一个用条石砌成的柜台而得名。2023年,上级拨款对损毁严重的老房子进行修缮,基本恢复了大院原貌。
在沙土街上,石柜台就在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胡家大院对面。9月8日下午,来到沙土试验区的“啊!里山!先生”和六大河栏目记者,在目睹了胡家大院红军长征南渡乌江指挥所遗址后,就径直走进了石柜台。
不进不知道,一进吓一跳:关于石柜台的故事,那还真是接二连三呢?
如今的石柜台,早已修葺一新,才走进去,院坝内进入眼帘的正面墙上,就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15个大字。
仔细看完墙上的宣传展示,才总算明白过来,原来,90年前的1935年3月底,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的南渡乌江前夕,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参谋长叶剑英,第十一团政委张爱萍,第十三团团长彭雪枫,以及直属收容队队长胡耀邦等红三军团领导人,都曾在石柜台住过。
九十年前的1935年,中央红军进驻沙土,红三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主力军团,担任突围转移的右路前锋,曾两次到金沙沙土。
1935年3月29日,红三军团从偏岩塘渡口渡过偏岩河,经木孔湾子场分两路,一路朝沙土进军,一路朝湾子到岚头再到沙土,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巷子口石柜台。3月31日上午,红三军团经后山江口、大塘、梯子岩三个渡口南渡乌江。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住石柜台,还留下了一个故事,调查人龙文超、刘廷玉1982年4月8日走访沙土街上梁树成老人时是这样记录的——
梁树成,男,77岁:1935年,我已经30多岁了,这一年的二月二十四(阳历3月28日),天快黑的时候,红军从花滩河方向进入了沙土场,二月二十五(阳历3月29日),又陆续来了很多,特别是第二天到的有很多大官模样的人,我亲自看到他们,一些住进了万寿宫,一些住进了胡家祠堂,一些住进罗家大院,一些住进了石柜台,住石柜台的红军有两个大木箱是我帮忙抬进去的。石柜台里面二十多间房子都住满了。二月二十六(阳历3月30日)早上,住在石柜台的红军请我带路到后山梯子岩河边,我带着他们走的是上坝、文家田坝、三丈水、穿洞、罗家寨到梯子岩河边,这是最近的路。到河边时,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给了我一张纸条,他说:“以后你如果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拿着这张纸条找我们的人,他们会帮助你的。”我还没来得及看就揣在身上,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全身湿透。到家后我把装在荷包头的纸条摸出来时全烂了,字也看不清了。当时连那军官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后来才听他们说,这些红军是彭德怀的部队,那个军官叫彭德怀。
据梁树成老人回忆,红军来石柜台时,他曾经主动帮助红军干部(后来才知是彭德怀)把箱子搬进去,并吩咐街坊邻居帮助红军做事,大家很快就和红军熟悉了,发现红军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后来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也在沙土巷子口石柜台住过。长征开始时,19岁的胡耀邦任军委第二纵队(红章)中央工作团党总支书记,遵义会议后,胡耀邦从“中央工作团”调红三军团第十三团任党总支书记,在娄山关战役中,胡耀邦身受重伤,伤愈后,胡耀邦担任红三军团直属收容队队长,同时负责民运工作和青运工作。1935年3月,随中央红军长征进驻沙土。
2023年5月,经沙土街李世均口诉、由沙土镇史志办王勇收集整理的资料显示——
据沙土街邹文学妹夫李世均说,1957年7月,邹文学在毕节团地委工作,被派到北京参加团中央举办的全国县团委书记宣传工作讲习会学习。
一天下午,他和一起参加学习的、一个来自新疆的年轻同志在中南海大院里骑自行车游玩。这时,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开完会正巧从他们身边经过,看见两个可爱的年轻人,便饶有兴致地向他俩一边招手一边说:“小鬼,来——来——来……”胡耀邦问邹文学是哪里的?叫什么名字?邹文学说是贵州金沙的,叫邹文学。“金沙,是不是叫打鼓新场的那个金沙?”胡耀邦问。邹文学说:“是!”胡耀邦听说是打鼓新场来的,兴致更高了。接着又问:“你家是打鼓新场哪里的?”邹文学说:“是沙土的!”“沙土?沙土是不是有个叫石柜台的地方?”胡耀邦急切问道。邹文学说他家就住石柜台隔壁的邹家院子。胡耀邦听邹文学说他家就住石柜台隔壁,便深深地吸了口气,深情地说:“小邹呀!1935年3月,中央红军长征进驻沙土,我和红三军团彭德怀军团长一起就住在石柜台,我还在那里发过电报哩!”胡耀邦说到这里话茬子又来了:“那年,我和你们现在年纪差不多,也才不到20岁。我们在沙土虽然才住了两天,但沙土的老百姓特别善良、淳朴,还记得红军在离开沙土去南渡乌江的时候,老百姓知道了还给我们送东西,有的还悄悄往我们口袋里塞东西,有的还……”
短暂的交谈之后,胡耀邦说他还有事要去办理,要邹文学俩在北京好好学习,一边说一边朝邹文学两人挥手,匆匆地朝他的办公室走去。
时间过得真快,邹文学的北京学习生活一转眼就结束了。在离开北京前,邹文学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及一起参加学习的共青团干部合影留念。
“从北京回来,邹文学和他的好友、同事及家人等经常谈及他的那次难忘的北京之行,每次谈及都是神情激动,颇感自豪的样子,特别是胡耀邦当年还在咱们沙土的石柜台发过电报这件事更是兴奋不已。”八十多岁的李世均说。
离开石柜台,在前往万寿宫的路上,“啊!里山!先生”最后这样告诉六大河栏目记者:石柜台是红军长征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址,是沙土试验区红色文化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地标之一,她生动诠释了红军长征精神在沙土的传承。如今,看到自己的出生地石柜台,已纳入沙土镇红色文化保护范围,当地已加强了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红色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并进一步挖掘其历史价值,“啊!里山!先生”自然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无比的自豪,每次前往沙土,他都总会不由自主的去巷子口石柜台,走一走,看一看。 (本报记者 刘延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民间“啊!里山!先生”世界《讲学堂》正义讲学点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