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六大河访谈 | 陈磊: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

2025
08/25
09:02
中国新报
分享

 

 

        8月22日,毕节市文产协会三届一次会议举行,会上,贵州屋脊心文化发展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磊继续担任会长,陈磊说,我深感荣幸,更觉使命光荣、责任千钧,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

 


        这份信任是肯定,是期许,更是沉甸甸的担子。我将与新一届理事会全体成员一道,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开拓创新,不负重托,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共同谱写毕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迎难而上,夯实基础


       过去一届任期,是协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五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新冠疫情的严峻冲击和复杂多变宏观环境的深刻考验。文化行业作为接触性、聚集性特征明显的领域,承受了巨大压力,诸多文化活动按下“暂停键”,许多文化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始终与全体会员单位站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这五年,我们走得虽然艰难,但步伐坚定,磨练了意志,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内在韧性、转型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协会组织在特殊时期的凝聚作用。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上一届理事会预设的许多发展规划未能全面落地实施,这也构成了我们新一届理事会需要承前启后、奋力弥补、重点突破的核心任务。

 

         锚定新目标,构建新格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正常运行,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回暖并加速升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全省全市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毕节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把握大势,坚定信心,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毕节文化产业新局面。


         未来五年,协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奢香文化”、“彝族苗族风情”、“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三大核心文化标识,实施“IP 引领、科技赋能、融合创新、主体培育”四大战略,努力构建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创新更活跃、竞争力更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注入强劲文化动能,围绕这一总体思路,我们将重点谋划和推进以下七大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打造核心文化 IP 矩阵,塑造毕节文化新形象


        文化 IP 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放大器。我们将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毕节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精准策划与持续运营: 聚焦“奢香文化”、“彝族苗族风情”、“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三大主题,集中优势资源,高标准策划并市场化持续运营 2-3 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市场号召力的超级文化 IP。    通过系列文创产品开发、主题空间打造、大型活动植入、新媒体传播等组合策略,使其成为毕节最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


        深化产学研合作: 将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及其他大专院校的合作推向纵深。实质性推动共建“毕节文化资源数据基因库”,完成对全市重要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与解析,为 IP 开发提供数据支撑。共同建设运营“毕节文化 IP 授权平台”,建立规范的 IP 授权管理与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创意设计力量参与 IP 衍生开发,构建完整的 IP 产业链生态。


      (二)大力振兴传统工艺与非遗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引擎


        非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资源。    

 
        建平台提品质: 积极推动建立“毕节传统工艺工作站”,引入高校研究力量、知名设计师、品牌运营机构,为彝族漆器、苗族蜡染刺绣、大方农民画等重点非遗项目提供技艺研究、设计改良、品质提升、标准制定、品牌构建等系统性支持,推动其向产业化、品牌化、时尚化转型。


         拓渠道增效益: 全力打造“毕节非遗好物”线上线下融合营销体系。  线上重点布局电商平台专区(如淘宝、京东、抖音等)、开展直播带货;线下在重点旅游景区、文旅商圈设立非遗产品体验店、集合店。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体验式消费,让非遗产品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创造更大市场价值。


         强工坊促就业: 大力支持各类非遗工坊、合作社建设,将其作为传承技艺、培训人才、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核心载体,探索“非遗工坊+乡村旅游”、“非遗工坊+订单生产”等模式,真正让非遗活起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三)繁荣特色演艺与节庆经济,打造文旅消费新热点


         演艺和节庆是提升文化体验、拉动消费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打造演艺精品: 整合市内外的创作、编导、演出资源,依托毕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奇特的自然风光,创排 1-2 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兼具毕节特色和市场吸引力的驻场旅游演艺剧目或精品舞台剧,使其成为游客必看、市民常看的文化盛宴。


         升级传统节庆: 对“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等传统民族节庆进行产业化、市场化提升改造,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互动性和消费体验,将其从区域性民俗活动培育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的文化旅游品牌节庆。


        创办品牌节会: 策划并持续举办“毕节国际民族文化艺术周”、“洞天福地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国际视野、全国影响力的新型品牌文化节会活动,集聚要素资源,营造消费热点,持续提升毕节的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四)积极拥抱数字文化新前沿,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数字技术正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必须前瞻布局,抢占先机。


        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 积极鼓励和引导会员单位,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具有毕节特色的数字藏品(NFT)、短视频、网络动漫、网络音乐、云演艺、云展览等新型数字文化内容产品,拓展文化表现方式和传播渠道。


        推动科技赋能体验升级: 支持文化企业和文旅场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提升文化创作生产效率,创新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方式。如开发智慧导览系统,建设沉浸式文化体验馆、VR 洞天探险等项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五)持续拓展“文化+”融合边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文化+”是实现价值倍增、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深化“文化+康养”: 深入挖掘毕节民族医药(如彝医彝药)、生态气候、森林温泉等资源,与文化休闲体验相结合,开发一批融合民族文化、生态观光、健康疗养、药膳食疗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康养产品和服务基地。


        创新“文化+农业”: 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包装设计和品牌讲故事能力,深入挖掘农产品背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故事,发展文创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黔货出山”。


         培育“文化+体育”: 依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射弩、摔跤等)和独特山地地形,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毕节特色的民族体育赛事、山地体育旅游活动,促进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六)精心培育市场主体与优化服务,营造产业发展新环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服务企业是协会的首要职责。


        实施企业培育双轨制: 一方面,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重点文化企业,建立培育库,提供“一企一策”的精准指导和支持,打造行业龙头和标为集中展示和销售毕节文创精品,打通从创意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将重点推动:


         打造“毕节有礼”文创旗舰店: 在市区核心商圈或重点旅游景区,高标准规划设计、高质量运营管理一家集展示、体验、销售、休闲于一体的“毕节有礼”文创旗舰店。店内将汇聚全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非遗手作、特色农产品(文化包装版)、数字文创体验等,成为毕节文化精华的“集中展示窗”和“网红打卡地”。通过旗舰店的示范效应,统一品牌形象,规范产品标准,带动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建设,让“毕节有礼”成为游客必买、市民喜爱的伴手礼品牌,直接推动文化消费增长和产业效益提升。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协会服务新能级


        新一届理事会将把加强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升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更广泛地联系和服务会员,倾听企业心声,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会员权益。加强学习调研,提升协会团队的战略谋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真正将协会建设成为“会员之家”、“行业之窗”和“政府之桥”,成为推动毕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毕节文化资源富集,发展前景广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信心满怀,斗志昂扬。我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体会员的同心同德、奋发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共同开创毕节文化产业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实践新篇章作出文化产业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刘延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大河报道 | 毕节文产协会三届一次会议圆满召开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