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师严的底色是深爱 教育的真谛是传承
——读许桔先生《〈师严说〉作者万光远老师的高光时刻》有感
捧读许桔先生笔下,中共党员、助理研究员,历任南昌师范附属小学、国营长江机械厂子弟学校初中部、南昌航空大学教师的万光远老师的教育故事,仿佛穿越时光,走进他曾深耕的南昌师范附属小学礼堂课堂、八一公园东湖之畔,真切感受“师严”二字背后滚烫的教育温度。这位1941年生于江西南昌县的老教师,用一生践行的“师严说”,如同一盏明灯,清晰照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严是爱的外衣,严是成长的阶梯,严是传承的火种。
师严之要,在严而有爱,严而有智。上世纪60年代初,执教于南昌师范附属小学的万光远老师,面对乱成一锅粥的62届六(2)班,没有丝毫放弃,而是以善意的宽容接纳每一个顽皮孩童。张留真的撮箕恶作剧,换来的不是辱骂斥责,而是万老师跺穿礼堂地板的痛心与促膝谈心的温情;赵强等人溜进南昌师范校园玩竹排的冒险,迎来的不是预想中的惩罚,而是万老师用稿费租来游船、相伴东湖荡桨歌唱的包容。这种严,绝非居高临下的压制,而是“恨铁不成钢”的关爱,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正如万老师从北风与太阳的故事中领悟的:真正的严,是用温暖融化隔阂,用理解唤醒自觉——这正是他在南昌师范附属小学执教期间,探索“师严说”的生动实践。
师严之妙,在因材施教,精准滴灌。在南昌师范附属小学任教的岁月里,万光远老师对不同学生的“严”各有侧重:对品学兼优的游豫利,一支铅笔答题的小事被“小题大做”,只因“响鼓须重锤”,要帮他筑牢严谨作风;对从湖南乡村转来、语言交流困难的周罗松,他在日记上耐心批语引导,组织过队日、种向日葵等活动激发观察思考,让“流水账”日记变得有温度、有深度;对钻学校竹篱笆洞的万绍平,他不扣政治帽子,只讲公私危害,更陪着一起修补篱笆,用行动教会学生正直做人。万老师的严,从不是“一刀切”的标准,而是读懂每个孩子的特质精准施策——这也正是他1962年在江西教育学会年会上发表《对严格要求的初步探索》论文的坚实实践根基。
师严之魂,在言传身教,生生不息。万光远老师的“严”,首先严在自身:在南昌师范附属小学,他认真批改每一本日记作文,用向《南昌晚报》投稿的稿费补贴班费,用饱含深情的男低音唱响《十送红军》感染学生;在国营长江机械厂子弟学校初中部、南昌航空大学
任教期间,他依旧以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作风,践行着“师严说”的初心。这种以身作则的严谨,如春风化雨浸润学生心灵。于是,张留真成长为南昌第一中学书记,传承他的教育初心;赵强成为江西省邮政培训中心教师,领悟他“无声胜有声”的教育艺术;游豫利执掌光明皮鞋厂,以他教的严谨作风立身成事;江西省肿瘤医院机械电气设备技师周罗松,动情坦言“来生还愿当他的学生”。从1960年至1964年在南昌师范附属小学带63届六(1)班成为全省学雷锋先进中队、65届五(3)班成为享誉全省的刘文学班,到连续两届升学考试斩获全市第一、100%录取,再到2005年12月30万字《师严学》问世,他的教育智慧始终闪耀光芒。
如今,84高龄的万光远老师依然被学生深深惦念,每年都有张留真、周罗松、许桔等学生代表登门探望。这告诉我们:教育的成功,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不是冰冷刻板的规则,而是有温度的严慈相济。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万光远老师在南昌师范附属小学、国营长江机械厂子弟学校初中部、南昌航空大学的执教故事中汲取力量,让“师严”深深扎根于深爱,让教育的火种在传承中生生不息,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郑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衡阳市十六中赴常宁四中开展“艺术童伴”支教共建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