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推行中小学“春秋假”,方向对、群众盼。关键不在“多放几天”,而在“放什么、怎么放、谁保障”。只有做到内容硬、托底实、安全稳、激励准,才能让“春秋假”成为孩子成长的加速器。
内容要硬。把自然观察、劳动实践、科技探究、非遗体验、红色寻访等做成系统课程,不拼活动清单,不搞合影打卡。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拿什么做证。用“目标—任务—证据”闭环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带着成果回。不同学段分层推进,紧扣关键能力,形成可展示、可交流、可迁移的学习成果。
托底要实。托管服务要可及、可负担、可选择。区县统筹,把青少年宫、科协、博物馆、妇儿中心和专业机构纳入“资源池”,通过购买服务补齐供给短板。优先覆盖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严禁摊派与变相收费。要有明晰的开放时段、师生比和活动清单,避免“有名无实”。
安全要稳。把安全关口前移,形成闭环管理。目的地实行白名单,职责落实到人。交通、食品、气象、承载量和极端天气预案必须同步到位。建立行程可追溯、家校社直联、保险联动与快速响应机制。既守住底线,也减轻学校顾虑,让学生出得去、回得来、可追责。
激励要准。亲子陪伴离不开用工制度支撑。公共部门先行示范,企业通过错峰排班、弹性调休把倡议变成常态。对亲子友好单位在评优与政策宣介中予以正向激励。学生端,实践成果进入综合素质档案,可见化而不加分化;教师端,组织实施计入工作量与绩效,多劳多得、干有所得;学校端,把实践质量纳入办学评价,导向一致、长期可持续。
当然,医药要把三件事抓到点上。第一,缩小区域差距。省级平台集中供给优质课程与预约名额,常态化城乡结对、跨校共享与“流动课程车”,资源优先向薄弱地区倾斜,确保人人可享。第二,严防培训回潮。坚守“严禁集体补课、严禁变异学科”红线,常态巡查、红黄牌通报、公开曝光,畅通家长举报渠道,织密监管网。第三,刹住形式主义。用成果展示和学习叙事替代“照片堆”,用少而精的过程性证据牵引深度体验,压减无效打卡和无谓留痕。
评价要看结果,不看热闹。要看孩子是否更健康自信,家庭更从容有陪伴,学校更开放有活力,社会资源更可达有温度。这些变化要被家长感知、被教师认可、被学生乐于参与,“春秋假”就不只是日历上的几天,而是高质量学习的稳定场景,是协同育人的有效抓手。
把每一次“春秋假”都做成一次有设计、有体验、有成果的学习过程。用课程化提升含金量,用普惠托底兜住民生,用闭环安全稳住底线,用精准激励激发内生动力。“春秋假”才能从时间安排,变成高质量学习的固定场景,成为孩子成长的加速器。(陈文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德山邵水情谊长 送教传经智慧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