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讯(记者 叶亚山 通讯员 袁学龙 李德胜)清晨七点半,绥宁县武阳学校的晨雾还未漫过校门,一个瘦小的身影已迎着晨光奔跑而来——她就是肖奇艳。自2021年调回这所乡镇学校,这位扎根乡土的教师,用三年时光将质疑声酿成信任的掌声,把三尺讲台轻轻写进了家乡的山河里。

初到武阳学校时,肖奇艳的到来曾让家长们犯过嘀咕:“这么瘦小的女老师,能教好我伢儿?”面对质疑,她没说豪言,只把心思沉在课堂与学生身上。三年后,2023年春天,当初议论的家长们自发捧着锦旗走进校园,紧紧拉着她的手说:“把娃交给你,我们放心了!”这份信任,藏在班级显著提升的成绩里,更刻在“辍学率保持为零”的硬指标中。
2024年秋,休完二胎产假的肖奇艳,接到学校要求中途接任班主任的任务。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儿,一边是需要重新磨合的班级,她把家里的闹钟调早半小时,把备课笔记带到孩子的摇篮边。期中考试成绩揭晓,这个中途接手的班级,综合排名硬生生前进了两个名次,再次用实力打破了“产假后教不好书”的偏见。
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多,肖奇艳总想着多给孩子们一点温暖。她自掏腰包买了笔记本、画笔、课外书,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能兑换“小奖品”。有人问她会不会心疼工资,她笑着说:“工资是有个‘小缺口’,但孩子们心里有个‘大入口’,能装下更多对学习的热爱,值了!”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们不仅成绩稳了,特长也冒了尖——4人次在全县书画比赛中拿下一等奖,她自己也先后斩获县级作业设计二、三等奖,还主持起了县级课题,用“土方法”育出了“金种子”。
“我就是一个种地的,只不过耕的是心田。”面对荣誉,肖奇艳总这样轻描淡写。出身农家的她,深知“种子离不开土地”,就像孩子离不开老师。连续四年担任班主任,她的脚步遍布武阳镇的山山水水,哪家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哪家孩子需要额外辅导,她都记在心里,把“家校共育”的故事,一笔一画写进了山路的年轮里。
如今,每当晨雾笼罩校园,肖奇艳奔跑的身影依然准时出现。在武阳镇的山河之间,她的三尺讲台不大,却足以让每一颗乡土里的“种子”,迎着阳光茁壮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贵州凯里一街道:不一样的“奖教奖学”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