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湖南蓝山:湘江源头生态流金淌银

2025
08/22
13:43
中国新报
分享

 

     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好的“生态效益”。今年上半年,湘江源头湖南蓝山县累计接待游客32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旅游收入18.76亿元,同比增长15.3%。

 

     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从蓝山出发,由南向北,流经湖湘大地948公里,经洞庭湖汇入长江,流域面积94721平方公里。
湘江发源于蓝山、流淌于山水之间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惠泽千家万户的生态福祉之源。九百公里湘江奔涌不息,以其丰沛滋养着六千五百万湖湘儿女。

     

      经过治理与重生,今日湘江源,挥毫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诗篇。
 

      蓝山,因“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得名,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出了滋养千万湖湘儿女的母亲河。


     “湘江源头在蓝山,是蓝山人民的光荣,更是一种崇高的责任,要牢记省、市、县领导的嘱托,保护湘江,首先要保护源头,要为湖湘儿女守护好湖南人民的大水缸,要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一江碧水。”县水利局党组书记杨小军这样定位并反复强调。

    

       湘江北去,势不可挡。 在蓝山,“全域湘江源、人人当河长”的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制定下发了《关于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蓝山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成立了湘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机构,守护好湘江源。   
 

      竹林村除了位于湘江源头,同时还在“千年鸟道”上,村民从过去打鸟到现在护鸟,就是观念转变的最好写照。
生态保护成果也是显著的。过去一年,蓝山县地表水监测点位水质类别都为Ⅱ类,水质达标率为100%。今年1至4月,蓝山水环境质量排全省第一,国、省控断面稳定达Ⅱ类标准以上。

 

     奔腾而下的湘江源不仅生态 ,还流金淌银。
  

     竹林村,村如其名,全村3万亩山林里面有2万多亩是竹林,拥有十余种竹子种类。曾几何时,村民们的一大收入来源就是卖竹子。湘江源头正式正名之后的2015年,源头所在的竹林村,村支书兼村主任肖志军牵头在村里创办了水厂,取名为“湘江源水厂”。从此,哗啦啦的流水变成了真金白银,给这个偏远的瑶族村寨带来生机。

    

     湘江源水厂如今吸纳了9位村民长期务工,每人每个月可得三千多元的工资。

     

      而随着湘江源的名头逐渐深入人心,湘江源水的销量也越来越好,远销广东、广西等地。据统计,湘江源水厂的年销售额已达到5千多万元,产值超过1.5亿元。

  

     随着湘江源头的正名, 道路通了、村子靓了,守着“水窝窝”的竹林村人越发清晰地意识到,致富的路子广了。

      

      前来旅游、探访“湘江源”的游客越来越多,2016年开始,村民们陆续搞起了农家乐、民宿。尤其在夏季时,这里还吸引了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避暑,往日宁静的村子人气渐旺,过去的贫困村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生态产业发展新路。(本报通讯员 谢友婷 刘庆辉 李贵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贵州省黔东南州举办国家营养指导员培训班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