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阳高新区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这片创新沃土上,“归雁经济”正绽放出夺目光彩。拓创聚合、睿思鸣、三元长郡三家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在此扎根,其创始人雷冠军、彭鹏飞、贺丹的创业轨迹惊人相似——从沿海技术骨干到项目核心,再到创业先锋,最终都带着技术积累回归故里。
在这里,他们攻克电池安全“卡脖子”难题,重塑百年农批市场基因,开创AI教育新范式,三家企业虽同在创新中心里,却各自在不同赛道诠释着“科技报乡”的深刻内涵。这里,犹如一个创新反应堆,正将“北上广深”的前沿技术,通过这群“归雁”创业者转化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
拓创聚合——
新材料赛道跑出新能源“黑马” 电池隔膜技术破解行业痛点
在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的背后,电池安全始终是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家来自湖南衡阳的科技企业——拓创聚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自主研发的聚脲功能材料,正为动力电池构建从电芯到电池包的全方位安全防线。
拓创聚合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材料实验。
在衡阳高新区创新中心的拓创聚合实验室里,企业负责人雷冠军向记者演示着一项关键测试:用钢针刺穿涂覆了聚脲材料的电池隔膜后,破损处并未瞬间冒烟起火。“这就像给电池装上‘智能创可贴’,材料中的杂环结构能在损伤处快速重组。”他解释,自修复聚脲复合凝胶实现物理—化学协同吸附功能隔膜技术,在受到针刺等物理损伤时,能够发生可逆的断裂与重组,实现自主修复功能,同时该项目还可与传统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兼容,无需重大设备改造,大幅降低产业化门槛。
2020年,曾在沿海某材料龙头企业担任技术总监的雷冠军,带着20余项专利回到家乡衡阳,创立湖南拓创聚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这位80后笑称自己是“技术宅创业”,但公司成立不久,其研发的多项功能新材料已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设备防护、新能源电池,石油化工输送管道、船舶、电子胶粘剂等领域,其中不乏中交等“中”字头龙头企业。
技术出身的雷冠军习惯用数据说话。他翻开研发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百次测试:在聚脲材料耐电解液侵蚀测试中,80℃电解液中浸泡 2 小时后,质量变化率<2%,强度保持率>95%;在密封性测试中,对铝合金、塑料等基材附着力达 5MPa 以上;灌封胶的固化时间则从传统产品的2小时压缩至20分钟,适配新能源车电池包自动化产线需求......
“真正的创新不是参数竞赛,而是解决实际场景的痛点。”雷冠军介绍道,聚脲材料构建了从电芯到电池包的多级安全防线。在电芯层面,自修复隔膜可主动抑制晶体生长和金属离子溶出;在模组层面,聚脲导热结构胶实现热力一体化管理;在电池包层面,生物基聚脲灌封胶提供可靠密封保障。
在新能源革命的宏大叙事中,像拓创聚合这样的“技术毛细血管”正悄然改变产业生态。正如雷冠军在采访时所言:“新材料企业的价值,就是让每个电池包都能安全抵达星辰大海。”
期间,雷冠军的谈话中高频出现“分子结构设计”“复合工艺优化”等专业术语,这种技术偏执或许正是“隐形冠军”企业的特质——在衡阳这座中部城市,这位材料“极客”正用实验室里的分子重组,改写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竞争格局。
睿思鸣——
当农批市场遇上“数字大脑” 衡阳团队重构华北“菜篮子”
凌晨4点的邯郸南大堡农批市场,电子秤的荧光在黑暗中连成星河。菜贩王大姐指尖轻点秤屏,一笔土豆交易的数据已跃入云端;管理员老张盯着指挥中心大屏上跳动的“热力地图”,大门外一辆满载新鲜瓜果的货运车正被系统自动派单——这座年交易额超百亿的华北“菜篮子”,正被衡阳飞来的一群“数字鸿雁”改变运营基因。
彭鹏飞团队正在查看南大堡市场的实时情况。
彼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衡阳高新区创新中心睿思鸣衡阳公司,负责人彭鹏飞的显示器投射着南大堡市场的实时交易流。这位曾多次参与国家级项目的90后工程师,如今带领团队用“1套管理办法+1个数据中心+1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系统”的架构,解构着传统农批市场的运营逻辑。“北京的技术经验加上湖南人的敢闯精神,让我总想着如何用技术反哺家乡。”
在他身后的大屏上,数据流如同湘江之水奔涌不息,勾勒出一幅现代农贸市场的壮阔图景。
这场变革始于最朴素的痛点。过去南大堡市场的台账是皱巴巴的记账本,商户为几块钱秤差能吵半天。如今“智慧农批系统”的“三统一”模式(统一收银、结算、核算),让纠纷归零的同时,日均交易效率提升40%。更关键的是,系统创新的“联营代租+分润制”,正把市场管理方从收租人变成运营合伙人——屏幕上跳动的分润数据,比租金更精准反映每个摊位的真实价值。
事实上,这套系统不仅深度整合了电子秤物联、食品溯源、商户管理等功能,让白菜、土豆等农产品实现从“生产源头”至“消费终端”的双向追踪;更能够让市场管理方在系统中清楚的查看到市场营收总额、供应量、采购量等数据,同时对进出的货运车辆、人流、摊位实时进行监测,实现市场内可控、市场外可管,满足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技术的穿透力不止于此。在兰考县,其“牧光云链”平台管理着整县光伏电站;在邯郸经开区,“产业数字大脑”用AI分析千家企业画像,指导政府“以亩产论英雄”。这些技术落地背后,是睿思鸣这种“北京总部+衡阳研发+全国节点”的布局,恰似当代版的“北雁南归”——技术骨干选择将北上广深积累的技术经验带回家乡,从衡阳把成果辐射到更辽阔的天地,形成了独特的“归雁经济”效应。
当暮色降临时,南大堡市场的智慧大屏已生成当日报告。而千里之外的湘江畔,彭鹏飞团队正在调试新的算法。屏幕上的代码如雁阵掠过,这群用技术解构传统的“归雁”,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数字乡愁”。
三元长郡——
AI赋能个性化学习,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下午5点的衡阳市一中旁,“三元长郡体验中心”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小学生小刘放下书包,熟练地打开AI学习机,通过练习习题后,屏幕上立即弹出个性化学习报告:“今日数学弱项,建议优先强化练习。”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学习场景,正是湖南三元长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元长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推出的科技赋能教育的解决方案。
在线下AI自习室里,孩子们正认真学习着。
“以前放学后要么去托管班写作业,要么回家自己刷题,现在这里的‘AI老师’能直接告诉我哪里没学懂。”学生小刘一边说,一边点击屏幕上的“薄弱点训练”。系统随即推送了一套针对分数运算的互动练习题。
而在另一边,小刘的妈妈则打开手机,实时查看着孩子的学习动态。她告诉记者:“作为双职工家庭,以前很难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现在上班时就能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通过AI分析报告,让学习更有重点。”
“传统辅导往往是‘大水漫灌’,而我们的AI学习系统能做到‘精准滴灌’。”三元长郡总经理贺丹介绍。这位从海南返乡创业的衡阳人,2024年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这套“AI学习系统”回到衡阳,其初衷就是让该技术能追踪学子的思维路径,精准定位知识盲区,并提供最优学习方案。
这种“线下体验+线上跟进”的模式,正受到家长们的广泛欢迎。贺丹介绍,目前公司在衡阳已开设两家门店,同时与香江社区共建了“社区自习室”,已有超200名学生来此体验,其中80%每周至少到店使用AI系统两次;而公司特意将首批体验店设在学校周边,就是要让技术真正融入学习场景,同时也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三元长郡的AI智能学习平台已覆盖K12全学段,还逐步向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领域延伸。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公司凭借AI技术核心优势,探索出一条“轻量级、高效率”的智慧教育新路径,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创新样本。
作为衡阳教育科技企业“新贵”,三元长郡也正加速市场拓展步伐。据悉,公司也将在长沙、邵阳等地新增体验店,进一步扩大服务半径。贺丹表示,三元长郡计划进一步优化AI算法,深化与政府、学校的合作,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教育公平。”贺丹介绍。
而随着智慧教育市场持续升温,这场始于衡阳校园旁的“AI+教育”创新实践,正在书写衡阳教育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手记】
乡土情怀与技术信仰同频共舞
在采访拓创聚合、睿思鸣和三元长郡的过程中,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参数,而是归乡创业者们那种将个人理想与家乡发展紧密相连的坚定信念。
三位“归雁”不约而同地表示,家乡的产业需求与自身技术专长的精准契合,促使他们做出返乡决定。这种精准的契合,让他们的返乡选择既充满情怀又极具现实意义。而“他乡炼剑,故土砺锋”的创业路径,不仅成就了他们的个人事业,也正在形成一种可复制的“衡阳模式”:技术精英带着他乡积累的经验回归,将前沿科技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家乡发展。这种模式不仅打破了“人才外流-产业落后”的恶性循环,更开创了“人才回归-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归雁经济”在衡阳高新区激发澎湃动能。
更可贵的是,他们带回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拓创聚合与“中字头”企业的深度合作,打破了地域限制;睿思鸣采用“北京研发+衡阳落地”的协同机制,让高端人才不必离乡也能参与大型项目;三元长郡的普惠教育尝试,则让科技创新的红利真正惠及普通家庭。这些实践,都在证明一个事实:返乡创业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进而在乡土”。
我们也看到了新时代乡土情怀的最好诠释——它不再是简单的思乡之情,是将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紧密结合的自觉担当;技术信仰也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崇拜,而是用创新改变生活的温暖实践。当这两者同频共振时,迸发出的能量正改变着一座城市的创新基因。
或许,这就是“归雁经济”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每个怀揣梦想的游子知道,回家不仅是一种情感归宿,更可以是一次充满可能的创新征程。在这片土地上,科技与乡土正在谱写一首动人的协奏曲,而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上的“繁星点点”,就是这首乐曲最精彩的“音符”。(记者 符秋祖 特约记者 吴帅 通讯员 廖承雄 实习生 滕晨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党旗映红炉火——衡投旗下金翼公司党建引领扭亏增盈纪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