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产业路越走越强
——湖南省国茶村发展保靖黄金茶产业纪实
在武陵山脉腹地的湘西自治州保靖县,云雾缭绕的吕洞山区藏着一片“绿色金矿”——保靖黄金茶。20年前,葫芦镇国茶村的老百姓还对种植茶叶充满疑虑;如今,该村的1.5万亩茶园已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从“不敢种”到“抢着种”,从“卖不掉”到“不够卖”,这条产业振兴之路,离不开国茶村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干部的实干。
起步艰难之时,党员干部带头破冰
“当初发动种茶,老百姓直接摆手:‘种了卖给谁?’”回忆起2003年保靖黄金茶产业在村里起步时的困境,国茶村党总支书记石忠正记忆犹新。
当时,堂朗村(现国茶村合并前的行政村)的村民守着贫瘠的山地,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年收入不足千元。尽管县里大力推广保靖黄金茶种植,但销路无保障、加工能力不足,村民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面对质疑,村党支部决定“做给群众看”。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龙明旺率先流转30亩荒地种茶,党员龙献英挨家挨户和村民算经济账:“一亩茶年收入抵得上十亩玉米!”
2008年,村里终于有了第一批成规模的茶园,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全村仅有一家加工厂,鲜叶收购饱和后,茶农只能眼睁睁看着下午采摘的茶叶烂在筐里。“采半天、丢半天,谁还愿意干?”村民石远常回忆道。
2013年,在吉首做生意的村民石忠正回村探亲,看到父亲因鲜叶无法及时加工而愁眉不展,毅然返乡建起村里第二家茶叶加工厂。
“通宵炒茶是常事,但看到乡亲们的茶叶能变成钱,再累也值!”石忠正的茶叶加工厂日均加工500公斤鲜叶,彻底解决了村里“卖茶难”。
党建引领之下,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产业要壮大,单靠几个人不行,必须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2016年,堂朗村、排纽村等四村合并为国茶村,村里新班子将“党建+产业”作为头等任务,推动保靖黄金茶产业迈入快车道。
这一年,石忠正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针对茶叶销售难题,村党总支组建党员销售先锋队,石忠正带队跑遍长沙、吉首的茶市,与30余家商户建立稳定合作。同时,村里引入电商直播,培养“新农人”通过短视频带货。“去年‘双十一’,我们一场直播卖了5万元!”村民石美謦兴奋地说。
老党员龙明旺率先办起民宿,石成配等村民跟进发展茶旅融合项目;石远常四兄弟从“吃了上顿愁下顿”到年收入超10万元,还带动20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如今,国茶村已拥有15家茶叶加工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全产业链,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线。”石忠正严格推行有机种植标准,组织茶企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推动保靖黄金茶打入北上广高端市场。2024年,国茶村茶叶产值突破8500万元。
茶旅融合之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站在国茶村七星广场远眺,连片茶园如绿毯铺展,茶庐民宿的黄墙黛瓦点缀其间。近年来,村党总支抢抓乡村振兴机遇,推动产业从“单一卖茶”向“茶旅融合”升级。
依托万亩茶园生态优势,村里已发展精品民宿9家,茶庐民宿更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来采茶、品茶、住民宿,茶叶销量翻了一番!”民宿管家石美謦介绍。2024年,村旅游综合收入超600万元。
村党总支深挖茶文化底蕴,复原《茶经》记载的“堂朗斗茶”场景,举办苗鼓茶艺节,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苗乡茶韵。“现在我们的茶不仅能喝,还能‘玩’,价格涨了3倍。”茶农龙献英笑着说。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国茶村496户全部嵌入产业链,就连70岁的留守老人石大娘,靠采茶年收入也超过1.5万元。“过去穷得叮当响,现在家家盖新房、买小车,这日子比茶还香!”她高兴地说。
从“怀疑观望”到“信心满满”,从“零星种植”到“万亩茶海”,国茶村的蜕变印证了“党建强则产业兴”的朴素道理。
如今的吕洞山下,茶农们又有了新目标——打造保靖县“茶旅第一村”。正如石忠正所说:“只要党组织领着干,老百姓跟着闯,这片绿叶一定能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贵州锦屏县四举措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提质增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