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邵阳县乡土志》曾载:“楮塘铺盛产玉竹、茯苓……”百年光阴流转,昔日药香弥漫的楮塘铺,今已蜕变为邵东市廉桥镇楮塘村——一个流动人口逾三千、商铺林立、社情复杂的繁华之地。
就在这纷繁之地,2020年,一位名叫陈奇利的女性,以柔肩担起村支书的千钧重担。她本可安享殷实家境,却因心头那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毅然放下自己的生意,回归故土。
上任即迎战:为抗疫她瘦了十斤
陈奇利的任职仪式,几乎与新冠疫情爆发的警报同时响起。
村头巷尾瞬间成为前沿阵地,她每日步履如飞,电话不离手,部署、排查、安抚,忙得“脚打后脑勺”。
寒暑两载有余,她在抗疫的磨盘上悄然瘦下十余斤,这消减的分量,无声刻录着她日夜奔走的长度与强度。
解冻“冰封”:女支书的柔情破壁术
在楮塘村复杂事务的荆棘丛中,陈奇利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悄然融化着多年累积的坚冰。村里有位老奶奶,儿媳患有精神疾病,诞下的两个孩子因无出生证明成了“黑户”。陈奇利得知后,默默踏上“证明”的漫长征途:她一次次叩开相关部门的大门,甚至远赴孩子母亲的娘家,以真诚耐心拼凑起一张张必需的文件。当户口本上终于添上两个孩子的名字时,那份沉甸甸的合法身份,是陈奇利用脚步丈量出的慈悲。
另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发生在两户村民之间——一条三米宽的过道,竟成了纠缠二十年的心结。陈奇利不厌其烦地登门拜访,倾听双方的积怨,以情暖之,以理导之。最终,多年的对峙坚冰在她春风化雨的调解中悄然消融,和解的曙光穿透了隔阂的阴霾。
啃硬骨头:为学苗拓荒的“保姆”
楮塘村的发展宏图中,教育是陈奇利心头最重的基石。廉桥一完小急需扩建,却牵动着盘根错节的利益与矛盾。她化身不知疲倦的协调者,一遍遍沟通,一次次恳谈,“好话说尽”只为在荆棘中辟出一条通途。当崭新的教学楼最终拔地而起,琅琅书声便是对她所有“软磨硬泡”的最高礼赞。
另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是廉桥中心幼儿园的征地工作。陈奇利再次迎难而上,在无数个昼夜的斡旋中,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当推土机最终在规划的土地上轰鸣,为孩子们平整出未来的乐园,她疲惫的笑容里映照着一村未来的希望。
“保姆式服务”:无休的陀螺
担任村支书以来,“双休日”与“节假日”对陈奇利而言已是字典里陌生的词条。村民的急难愁盼,就是她行动的第一信号。无论是深夜的电话,还是清晨的叩门,她总在第一刻回应。她戏谑地称自己是“保姆式服务”——楮塘村这个大家庭的运转,离不开她这颗永不停转的“陀螺”。
强将精兵:清风班子的共进曲
楮塘村今日之变,绝非一人之功。在陈奇利身后,一个甘于奉献、精诚团结的班子是坚实后盾。
副书记赵春红,曾就职于央企,后又赴西藏闯荡商海。繁华阅尽,他最终选择将根扎回故乡泥土。从邵东城区到楮塘村,每年一两万的车马费他淡然自付。对他而言,村官不是营生,而是一种无需计算的担当:“家乡需要,我就在这里。”
另一位副书记赵意成,则是村民口中“最接地气”的贴心人。村中大事小情,他从不推诿,桩桩件件皆尽心尽力,裤脚常沾着田间的泥土,心里装着百姓的冷暖。正是这种踏实如泥土般的作风,让他成为村民最信赖的“自家人”。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以陈奇利为“班长”的班子,如同一株深深扎根于楮塘水土的“玉竹”——其节坚韧,其心澄澈。他们用无私的奉献与清廉的操守,赢得了村民的信赖,更让楮塘村荣膺“邵东市清廉示范村”的称号,为百年药乡续写了新时代的清风篇章。
昔日楮塘以药材闻名,药香曾飘散四方;今日楮塘以清风为帜,陈奇利和她的战友们,正以另一种形式疗愈人心,滋养乡土。这位被村民亲切称为“保姆书记”的女性,连同她身后一群默默奉献的同行者,正以赤诚为笔,汗水为墨,在楮塘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最动人的振兴故事——此心归处是楮塘,此身甘为孺子牛。(记者 肖华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四届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在临沂开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