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重回军营记

2024
04/11
12:24
中国新报
分享

 

重回军营记

文/ 戴祥勤

       

      2017年“八一”前夕,通过网络联系,我随85个空军雷达兵8连退役老兵,组成老兵回访团,分乘2辆大巴车,从昆明空军招待所出发,风尘仆仆地往西山盘山公路急驶……


        雷达兵西山8连,据老营长杨盛方生前讲,始建于1959年,隶属于空五军雷达兵32团1营8连,又称昆明营8连。现在坐在车上的这些退役老兵,都是以前曾在该连当过兵,站过岗,执过空勤,后来才陆续转业退伍到各地的退役军人。其中有离开部队多年的首长,也有退役多年的普通战友。他们年长的有80多岁,年小的也有30有余。尽管各自离开部队,但从来都没忘记,自己曾是从西山8连走出去的兵。因此,当看到有战友在网上,提出回访老部队的倡议后,便一呼百应,按时从祖国各地赶来,在昆明空军招待所集结。
      
         大巴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西山8连驻地到了。车刚停稳,一位20多岁的上尉连长和一位40多岁的六级士官,便跑步前来迎接我们。
       
        他俩热情地把我们迎进连部会议室后,上尉连长向我们致欢迎词并简略介绍了现在8连的发展情况。
        
        通过介绍我们才明白:原8连已历经3次军改,整编后归西部战区空军雷达兵第五旅建制,现在不叫雷达连而称雷达站了。
        
        简单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在那位六级士官小李的引到下,我们参观了部队营区、荣誉室、图书室、战士宿舍、作训室和老连部,来到了雷达阵地,看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雷达。
       
        在阵地上,六级士官小李走到我跟前,向我敬礼并热情拉住我的手,说:“戴老兵,还记得我吗?”我一楞,想从记忆中把这位士官认出来,但想了一会,始终想不出来,只好向他摇摇头,表示记不起来了。士官见状对我说“1981年,你离开部队前两天,曾到昆明火车站接过一个名叫李云亮的新兵,还记得吗?我就是那位新兵啊!”经过他的提醒,我终于想起当年受命到火车站接他的影子。于是我俩紧紧把手握在了一起……
       
        伫立在阔别40多年的阵地上,任凭彤阳沐浴和春风吹拂,我心潮澎湃,思绪沸腾,感慨万千……
        
        眼下茫茫五百里滇池,轻舟荡漾,海鸥翱翔,碧映蓝天;春城冲天楼宇,如林屹立,雄伟壮观,在烟雨中好似海市蜃楼,风光无限!我被此刻的美景陶醉,四十多年前在这为国戍边的往事,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如影随形,不断回放在我眼前:
      
        当年散长在连队营区周围山坡上的松树、槐树、杨梅树和刺柏树已经长得高大挺拔,绿郁葱葱。
      
        从军营通往阵地上的陡峭小路,至今还在。它全长100余米,至下而上,是营区到阵地的唯一捷径,全程走完至少要花费一刻钟以上。当年我们担任战备值勤的官兵,每天要在这条路上往返二至三次,是战友们最为熟悉的小路了,现在经过几代军人的常年踩踏,小路上的青石台阶显得更加发亮了。
        
        防炮窑洞式的营房,绝大部分也被拆除,重建成一栋栋规划有序的现代营房,内设指挥室、陈列室、文化娱乐室和生活宿舍区,稍不注意看根本上就找不到原来军营的痕迹。但后来改建时特意留下的老连部,据说作为革命教育基地,每年新兵分到部队后,各任连长都要带他们到那里,讲述以前老兵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献身国防的故事,让新兵们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当年军营与雷达阵地之间,有一块不足1000平米的荒地,被我们这批官兵开发成一口小鱼塘。鱼塘建完后灌满水,养上鱼,确实给连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饭后闲暇或训练之余,不少战友来到鱼塘边看鱼跃,听蛙声,各享其乐,以解思乡之愁。谁知正是这口小鱼塘,曾在一九七九年冬天,解了部队被大雪封山,道路凝冻,无水生活的燃眉之急。虽然那次炊事班在鱼塘里取出的冰雪,经高温融化消毒后用来做的饭菜,吃起来有股怪怪的味,可战友们仍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可惜,这口塘现在没了,但它仍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雷达阵地周围,曾经布满各种碎石,当年夜晩站岗一不留神,就会被石头绊倒,甚至摔伤。现在通过用水泥硬化后,站岗执勤四平八稳,再也不用耽忧脚下有石头绊脚了。
       
         老连部那几个用来防空袭的猫耳洞还在,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已斑驳脱落,变得又小又窄,再也起不到防空袭的作用了。
        
         连队过去使用的雷达不见了。如今,随着我国军事科技的高速发展,部队雷达装备早已脱胎换骨,全换成了高精尖世界级先进雷达,发报、标图、记录全自动,驻守人员大量减少,监测范围是过去雷达的3~4倍。
      
        8连驻地与山下村庄,相距仅2公里左右。这个村庄叫猫猫箐。在人民公社年代是一个生产大队,位于昆明西郊结合部的龙门山上,人口大约近1000人。当时这个村庄的群众与我们连队的官兵,关系十分融洽。农忙时,部队派战士下乡帮助老百姓种地、收割;生产大队里有人生病,连里派卫生员义务为群众出诊;道路不好,部队派兵帮助他们修路……。当然,纯朴的村民,并没有忘记部队对他们的帮助,在部队打井用水、维护营区安全、拥军优属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记得在1979年2月16日的凌晨5点钟,连长孙学慧和指导员简学富,把我从睡梦中叫起床,交给我一个紧急任务,令我到昆明市购买两个雷达电子元件。并一再嘱咐,一定要在16日晚18:00时前完成任务返回连队,否则,将会影响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接受任务后,我急急忙忙从炊事班拿了3个馒头,边走边吃,向30多里路远的昆明市急行军。中午11时赶到昆明市,在大街上到处寻找着电子元件销售商店,找了许多家都没有找到型号相同的雷达电子管,我心中非常着急。尽管当时正值2月,气温仍在6度左右,天气仍然较冷,但我却汗水直流,饭顾不上吃,水也顾不上喝,不断在市区里寻找着电子配件。直到下午5点30分才终于买到了这种电子管。当我从最后一班到高桥的公交车上下来,踏上返回部队的路上,心里才暗暗松了一口气。接下来没想到,徒步返回部队的30多里山路,却差点要了我的命。饥饿、口渴、疲劳,接踵而来,每走一段路,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才能再走,不然,虚汗淋淋,浑身乏力,难以挪步。我走走停停,坚持走了13公里时,已经连续16小时没有进食的胃,突然疼痛起来。大颗大颗的汗水顺颊而下,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坐在路中央,两手不停的揉着钻心疼痛的胃,心想:完了!今晚可能要痛死在这里,连长指导员交代的任务,可能完不成了,家中的父母可能再也见不上最后一面了!在距离前面1公里多才有农户居住的森林小道上,叫人听不见,叫天天不应,怎么办?紧急中只能靠自救!我先用右手使劲柔陷左手合谷穴,然后再用左手陷右手合谷穴。过一会,奇迹产生了,疼痛减轻了,求生的欲望使我下定决心:就是爬也要爬回连队。我把装有电子管的行军包,牢牢地固定在背上,一步一步往连队方向艰难爬行……
      
        大约爬了150多米,突然听到有老乡在前面唤牛的声音,我心中一喜,连忙用快要虚脱的声音用尽全力喊“老乡!老乡!”老乡听到喊声,快步来到我身边。趁着月光,我看清是猫猫菁队里的老宋,忙对他说“老宋,是我,8连卫生员。”老宋当时并不老,只有40多岁,我经常到村里为群众看病,他们都认识我。老宋认出是我后,上前费力把我从地上扶起来,非常着急的问我“怎么啦,卫生员?”我说“我饿得快不行了。”老宋一听,牛也不寻找了,二话没说,把我扶起就往他家走。
     
        终于走到老宋家了,一进家门,老宋叫他妻子赶快给我倒茶,然后还安排她弄一碗生鸡蛋给我充饥。我听到这种亲切的关怀声,感动得热泪盈眶,接过那碗茶一饮而尽……
      
        茶喝了,生鸡蛋吃了,我的胃痛也减轻了。我一看手表指针正指到晚21时20分,我忙起身向老宋夫妇道谢辞行,只用了30多分钟就跑回了连队,按时把购买到的雷达电子零件交给了孙连长,并按时参加了凌晨开始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
     
         许多年过去了,我经常梦回牵绕猫猫箐,想亲自回来看望老宋,并向他们夫妻俩再说一声“谢谢救命之恩。”但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这次回访部队,我特意找到在猫猫箐安家的付之明战友,打听老宋一家的情况。他遗憾地告诉我:老宋夫妇已经在三年前相继去逝了。我听到这一噩耗,心情十分沉重,只好向老宋夫妇在天之灵,在心中说一声“老宋,大嫂,多谢你们在我危难之中救了我!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

        嘹亮的军号声,无情地打断了我的回忆。往事如烟,四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朝,追忆过去,我不为在西山当兵而后悔。因为我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学会了坚韧,学会了顽强,学到了一身男儿正气。我也不为在军营里只当普通一兵而遗憾,因为我用我的青春,诠释了一个热血军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想到这里,我心若芷水,十分坦然,觉得上对得起生我养我的黑土地,下对得起那些长眠地下的先烈们。


        离别的时间到了,有的老兵已经开始在登上返程的大巴车。我用亲切而湿润的目光,亲吻着雷达,亲吻着军营,亲吻着军旗,亲吻着西山上的山山水水,含着一行老泪,不舍地向雷达敬礼!向军营军旗告别!

   

作者简介:戴祥勤,大专文化,原桐梓县人民政府国防办主任,现任桐梓县政府办退休党支部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邵商情》MV深情发布:传承邵商精神,激发故土情怀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