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从“科目三”破圈读懂文化自信

2024
03/10
17:32
中国新报
分享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举行,王毅外长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发生了有趣一幕。外国记者跳“科目三”被王毅外长记住:“你是跳‘科目三’的小伙子吧?我在短视频看到过你跳‘科目三’,还继续跳吗?”(3月7日中国新闻社微信号)

 

         “科目三”的来历,当下已经不重要了。点开“科目三”舞蹈的视频,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欢快和张扬,这才是重要的。方浩明是伊拉克人,在中国待了13年,现为迪拜中阿卫视驻华记者。今年2月2日,在外交部新春招待会上,方浩明和其他记者共同表演了“科目三”,冲上热搜。他表示,跳“科目三”是希望了解当地人民怎么生活、怎么宣传中国故事。“科目三”是一种文化超越,能够传递情感能量,产生新的愉悦和满足。

 

         “科目三”火出圈,缘于快乐文化的感染性。生活中,那些很喜欢跳舞的国人,通过“科目三”,又一次感染了世界。世界顶尖舞者,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拉丁舞大奖赛的舞者、世界街舞冠军,也跳起“科目三”。诸多专业舞者下场,说明尽管存在文化和语言差异,但世界各国的文化情绪表达有很多共性。一段舞蹈,就可以将世界各地串联起来,共享欢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立基于不断出新。打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结界,在文化创新中实现传承,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主要方式。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行日用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与时俱进,才能愈来愈坚定文化自信。“科目三”由扭胯、摇花手、小连步等丝滑的动作组成,搭配上京剧唱腔的背景音乐,就有了鲜明的中国风特色。

 

        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得远,需借时代躯体。千姿百态的民族地域风情、纯朴民风民俗,都是深厚的文化积淀,都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注重创新转化,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品质高下,无关雅俗。只要是快乐的,就是中国好故事。“科目三”走向国际传播舞台,不断受到世界的喜爱,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具有民族内核的好东西,披上时代的彩衣,就成了世界之宠(本报评论员 张全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沈阳故宫院藏龙纹主题展开展[组图]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