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眨眼一瞬,但在新成立仅有数年的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其经济社会发展可谓是成绩裴然,文明建设″硕果飘香″的不凡之年!
这一年的夏天,这个横旦攸北大地200公里、昔日"谈火色变′′之乡的宁家坪镇,居然从省府捧回了″湖南省林长制先进单位″的金色奖牌;自力村连续保持了省市的″美丽乡村″荣誉称号;下湾村又被评为"2023年株洲市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铁道′′立标打样"″户厕建设″树为市县的示范工程,其经验被市乡村振兴局在全市推介;镇司法干部在全省的技能大赛中斩获第一名;宣传文化工作连获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湖南好人″两项省级奖励;交通整治"拆伞戴帽″工作,在全县相关会议上介绍经验……这是宁家坪镇党委政府铁肩担任,带领全镇56000人民,踔厉奋发新时代,所换来的串串成果!
在兔年岁末、龙年将至的一天,宁家坪镇政府将一本打印成册的厚重文稿郑重地交给我,要我为其作序。我心头一热,欣然应允。
我细细地翻阅了这本名为《踔厉奋发新时代》文集稿的条目和内容。文集以宁家坪镇党委、政府名义编辑,涉及地域范围为宁家坪镇,时间以2022年、2023年为主,部分内容回溯到2021年,地理人文内容追溯时间久远。文体以纪实散文、政论、通讯、新闻报道为主体。文集以镇领导言论开篇,主体分为纪实文学、经验新闻、乡村纪事、地方风物、红色记忆等5个板块。通读这些文章,似乎让我走进了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宁家坪,感受到勤劳、智慧、向上、富有创新精神的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身影,他们正深入进行着党旗引领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这些文章与其说是作者用笔写出来的,更让人坚信是这个地方的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共同创作的、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本集子收录近200篇文章,犹如巨幅画卷,立体展现宁家坪镇面貌,既让人看到这个地方发生的崭新变化,又让人体会到这方山水的神奇,还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的豪情壮举。综合起来,文集
反映以下特点:
- 系统总结了镇域发生的巨变,主题突出。2022年、2023年,宁家坪镇和全国农村一样面临着各种挑战,2022年疫情防控不敢丝毫松懈,2023年走出疫情段恢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掉以轻心。然而这两年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突出乡村振兴工作主题,广泛开展党旗引领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各项工作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在“纪实文学”“经验新闻”里,我们欣喜地了解到,农业产业处处是“丰”景,连片水稻、万亩玉米、烟薯、香芋、莲蓬等喜获丰收;林业实行“林长制”、水利实行“河长制”,山山水水管理开发到位,4万多亩油茶献硕果,一湾河道绘出新江景;镇区建设可圈可点,老旧市场换新装,安置新楼拔地而起,镇区面貌一新、秩序井然;交通道路建设成绩斐然,长达10公里、穿越3个村的资源产业路,实施拓宽整修铺油,崭新通畅的道路,让人眼前一亮;“门前三小”“幸福屋场”建设火热进行,各类活动丰富多彩,万众一心创建“最美潇湘文化阵地”,让人们体会到奋斗的乐趣、和谐幸福生活的味道。这些纪实文体,概括全面、内容翔实、叙述生动,让人体验到一处处成绩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而这些成就都彰显出乡村振兴的主旋律。老百姓正是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中,看到乡村振兴、美好明天的希望。
- 全面采集新人新事新风尚,典型耀眼。“乡村纪事”是这本文集容量最大的部分,以通讯报道为主,内容涉猎政治、经济、文化、业余生活等等,人物涉及领导、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作者深入到镇域广阔的田野山地、村落、屋场、村民家中以及机关单位,以敏慧的目光,捕捉到一个个美好感人的瞬间,并寻根问底去进行探究,使这些发生在人们身边珍贵的事物,发出熠熠光采。如“志愿服务到沙江,换得河水清又纯”“顶风冒雪上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村干上任第一课,田间地头话振兴”“七旬老党员叮嘱立功孙子:听党话,跟党走”“打造‘桃花源’,换来‘金银山’”“驱车百里献爱心,留守儿童笑开颜”“十万重金‘救’良田”“‘最美家庭’来讲课,‘门前三小’荡春风”“百里油菜花似海,鼓起百姓‘钱袋子’”“髙产的密码”“苏石其身残志坚拔穷根”“独特收割机,稻秆废变宝”“众筹百万建屋场”“宁家坪镇点‘绿’成‘金’”“外引内动建市场”“党声‘攸扬’逢重阳,坪塘村里幸福多”“党群同心献良策,共谱发展新蓝图”,等等这些报道,多维度映照了宁家坪镇斑斓的图景,迸发的活力。
-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歌颂家乡赞英雄,主旋昂扬。在世人眼中,宁家坪镇自然平常,以丘陵地区为主,也有部分山区,在攸县算不上自然人文景观突出之地。然而,在本文集作者眼中,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祖祖辈辈留下的活动遗迹,都是多么的美好!这其实就是爱,对家乡爱得深沉!以至于在这里工作的人都热爱这里,正如镇党委书记管志刚在上任第一天见面会上就激动地说道“……来到宁家坪镇,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来的,是怀着创业的心态来的,来到宁家坪工作我就是宁家坪人。”其实,每个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久了,观察久了,就会感觉到宁家坪这地方确实有许多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一个地方的历史习俗、风土人情、人物故事,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的见证。在文集“地方风物”中,作者描绘了“家乡的山”,如彤岭、李家山、仙女壇、金峰山、天台山、排山、观音形山等等,有的巍峨,有的崎岖,有的险峻,有的虽然不是很高,但故事很多,知名度很高,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还叙述了“家乡的河”,沙河,坪咀水、泽江等,这些滋润着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河流,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江河无弦万古琴”,在作者视野中,更显壮丽。还有“家乡的桥”“村界牌坊”,这些是镇域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留下的历史图腾,可以说一座桥就是一个丰碑,一座牌坊就是一个记忆,比喻“修成这座桥,成就一个镇”,就是讴歌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动人故事。在“红色记忆”篇什中,记载了攸醴农运先锋队队长王明德烈士的感人故事,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翻身纪事以及全国劳模王海清的故事,如何深度地再现昔日英模,作者作出了新的探索,写出了新的思想,再现了高大朴实形象。读后,让人深深感动。挖掘这些历史文化底蕴,会激发每个宁家坪镇的爱乡情怀,也会让域外人多一份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和尊敬。这也应是作者和编辑者的初衷。
阅读文集的每篇文章,都感受到他们充满激情,文章体现时代脉动。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因为文体为纪实、新闻通讯报道类,特别注重客观真实,深入现场采访,甚至为核实一个数据、一个事例,不惜多次长途往返,有些文化类活动,就是在党政领导安排下直接组织参与的,形成的文章就是活动的真实记录。文章笔触清新,表述朴实,语言生动。开篇的领导讲话,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兼有地方特点,既有上头精神,又有基层所盼所求,没有大话空话,很接“地气”。
可喜的是,文集的大多数文章被县以上主流媒体所采用,其中又有很多文章为市级、省级、国家级主流媒体登载,如“红网”、“学习强国”等重量级媒体所登载。《易经》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笔者认为,一个地方的工作,包括一些项目建设,能够在主流媒体及时宣传,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可以鼓励基层干部群众,又让上面看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部署的工作、安排的项目建设落地生效,也会感到欣慰。这样就能形成上下同欲、共同干事的浓厚氛围。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本文集的文章已经和将继续助推宁家坪镇经济社会发展。
衷心祝愿宁家坪在党的领导下蒸蒸日上、见龙在田、兴旺发达!也顺祝文集作者笔耕不倦、创作丰硕!
写了以上的感受,权当为序。
刘湘林
2024年元月6日
(刘湘林,中国散文学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株洲市作家协会理事、攸县作家协会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攸县:踔厉奋发新时代 笔耕墨痕记春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