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大堰河—我心底的歌

2024
01/18
10:16
中国新报
分享

 

大堰河—我心底的歌

唐海生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诗人艾青眼里大堰河,是他的乳母,一个命运凄惨的农村妇女,她是童养媳,她连名字都没有,生她的村庄就是她的名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而我所说的大堰河是实实在在的河流,它是由大堰塘和上下游河道组成。美丽的大堰河,宛如一条银白色的玉带,环绕在岱鳌山下,蜿蜒伸展,穿镇而过,一环碧水、万顷良田与千村民居诗画交融,相映成辉,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乡村画卷。大堰河之美,美在四季。春波荡漾,绿草如茵,夏花盛开,蝉鸣蝶舞,稻椒飘香,秋果满枝,冬雪飘零,冰封河冻,银装素裹,十分壮观。

 

 

       没有到过古镇乐桥,没有游览过岱鳌山,不熟悉它的人要问,大堰河在哪?大堰河,在安徽庐江县的行政版图上只是一个并不正方的“心形方块”,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庐江县靠东南端一个三县交界(庐、桐、枞)的乡镇所在地。“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是唐家老院“母亲河”,唐姓家族依水而居,栖息繁衍。

 

        大堰河,渊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乐桥区志》记载,唐家老院叫大石村,很久以前,一颗巨大的陨石像流星划过天空,伴随恐怖的啸叫声,一个9丈余长的“天外来客”,飞临大堰河畔。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天外来客”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的祖先们便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像“飞翔”的巨石一样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人们干脆把村庄叫大石村。而后真的“石来运转”,在元代出了一名状元,皇家赐姓唐姓,于是就有了唐家老院。

 

       大堰河,激情澎湃,是一首隽永的诗行。一条流淌在我血液的河流,我是吃着大堰河水长大,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我在河里游泳、戏耍、捉鱼、摸虾,不经意间渡过年幼的时光。在青青河畔,留下我成长的足迹,天刚刚蒙蒙亮,我背上书包,坐在大堰河,开始了朗朗的诵读声。走过大堰桥,坐在芦席山明亮的小学里,梦想着长大了,要顺着河流方向,去寻找我的诗和远方……

 

        大堰河,百转千回,是奔腾的河流。一条并不宽阔河面,时而宽阔,时而短促。宽阔处有7到8米,狭窄地只有2米左右。大堰河是我的梦里河塘,即使是现在,我还时常梦见自己,顺着大堰闸下陡峭坡面,顺流而下,穿过浅滩,流进河谷,沿着并不宽阔的河面,顺着水的流向仰面飘流。大约400远的地方,大堰河在这有一道拐,开阔面上,一方椭圆形的土井呈现在眼前,像一面精致的水银镜面,湛蓝湛蓝,映照天空,白云在水里飘荡。这口古井,据我的父亲讲有百余年,在他父亲的父亲时就存在,这口古井下面有一个碗口大的井眼,常年咕咕地冒着甘甜的泉水。我父亲说,有时井里能看见菜籽湖飘来的芦苇,土井通江达海,源远流长,彰显着它的不凡和博大,它以甘甜养育唐家老院,养育子子孙孙。从大堰河的土井到我家,也就几百米远,六、七十年代,乡镇没有通自来水,吃水靠人挑。那时我每逢放学,第一任务就是拿起扁担,与哥哥、姐姐们一起,挑水回家,灌满水缸。在路上,我们嬉笑着,打闹着,歇息着,挑不动,就两人抬着,时而换肩,时而歇息,时而歌唱,一路上泼泼洒洒洒,飘荡着歌声。九十年代通了自来水,除一些附近的老辈偶尔还用来烧水煮粥,现在基本上荒废,成了乡邻浇菜水源。有一次,我散步到此,低洼、狭窄、不规则的井边,道路崎岖,土井杂草丛生,青苔、废旧塑料袋漂浮水面,不再清澈的井水,在诉说曾经的过往。

 

         大堰河,历经沧桑,是不屈的河流。如果把土井比作一颗镶嵌在大堰河畔的“明珠”,那么第二道拐程庄河边的“土坉”,就是撒落人间的“繁星”。绕过土井,拐过弯流经小程庄,在它的上游有一个大坉,遍布密密麻麻的坟茔,又叫芝麻地,它是唐家坟山,解放前它是外姓人的“禁区”,那时的庐江县国民党部书记和乐桥区长唐柏庭都是唐老院人,这里是不允许外姓人踏足的。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区政府将这里开始了“愚公移山”式迁坟造田,搞“割田成方”试点,坟丘割成大片大片的“方格”,高的坟丘被推平,长的改成方的,小的改成大的,筑起大田埂,于是这里成了万顷良田的“标杆”。如今,水成渠,路成行,田成方,阡陌纵横,水田如镜,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园画卷。

 

         大坉西北角有一个“唐大将军庙”,相传,在几百年前,“唐大将军”手握重兵,镇守边关,战功赫赫,深受百姓爱戴,然朝廷听信谗言,怕他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在庆功宴上太后赐他一杯毒酒,客死他乡,魂归故里,当地百姓为他立衣冠冢,修建“唐大将军庙”,每逢初一、十五焚香祭拜,香火日盛。

 

        大堰河,它不拒涓涓细流,汇“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经了石龙岗及乐桥三分之一以上村庄。第三道拐是流向三桥的彭庄河,彭庄河面较为宽阔,彭庄河上架起一道桥梁,沟通唐老院生产队南北向的通道。在这里与唐老院天畈里的大无塘、小无塘、大混塘的三条内河相依相偎,相互沟通,互为补水,灌溉着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在乐桥的中心地带,大堰河与内河涌相连形成一个大“玉环”,环抱着的唐老院,温蕴贴切,唐老院成为“金镶玉”,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唐家祖先选择在此修建宗庙,大堰河畔便添了一座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古朴雄浑、风格独特的唐氏宗祠,成就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诗人、商贾、将军、作家、科学家,文坛炙热、著作颇丰、将星闪烁,群星璀璨,可谓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建国后为乐桥区政府征用改建为乐桥区公所,古色古香,粉墙黛瓦的唐氏宗祠被作为“四旧”拆除;撤区并乡,又成为乐桥镇政府所住地,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中,乐桥镇政府实行搬迁,过去的老八景“九大台”也销声匿迹。

 

        大堰河,岁月如歌,演绎着一首首乡村振兴的赞歌。2023年初,乐桥镇政府加快“农业+旅游”开发,力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大堰塘改造项目列入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底色、以岱鳌山文旅为特色,以小城镇环境整体提升为抓手,以特色农业+文旅产业+教育资源为支撑,将乐桥镇培育成农旅型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乐桥样板”。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乐桥镇以大堰塘生态为颜料,通过多文化元素植入,融入白鹭元素,以历史记忆、时代更新为场地特征;蓝绿交织,文脉渗透,打造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融的滨水景观带,保护白鹭栖息地,设置亲水平台,文化小品。融入丰富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设置休憩空间,为人们提供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展现多姿多彩的小镇生活。

 

       以乐桥老八景文化:“毛义读书台、左元放晏坐石、周瑜养马城、曹孟德驻师古寨、王祥卧冰大堰、伍乔读书台、吴王杨行密行”为媒,大堰塘以白鹭岛为核心,大堰河以大堰塘中心,循环往复,绵绵不断,有故事,有乡愁,值得去阅读品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构筑“乐桥新八景”内容,即“人杰地灵岱鳌山、千年名庄周大屋、秀美风光大堰岛、新区乐园乐居民、三神之地三宝寺、秀美的王岗水库、三大动脉靓乐桥、教育乐桥展新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山一水皆是风景,每一景点,每一条村落街巷,几乎都有一个来历,都有一段陈年往事,演绎出一则则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值得我们去留念打卡。

 

       如今的大堰河风景如画,旧貌换新颜。

 

       “烟夕暮雨,时间煮酒,多梦周瑜故里,我在锦绣庐江,我在风景琉璃的大堰河畔,天下第一神山“岱鳌山”,美丽的古镇乐桥镇,我在徽风皖韵的故园等你……”

 

        我仿佛又回到少年,意气风发地站在杨柳依依的河边,诵读着艾青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简介:唐海生,男,汉族,安徽庐江乐桥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庐江县粮食、发改部门。近年来,发表的小说、诗歌、散文、通讯等作品500余篇,散见于各大报刊、网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冰雪+文化”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双赢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