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从《红楼梦》中的对联来看金陵十二钗

2023
02/07
11:39
中国新报
分享

 

名著《红楼梦》也可以这么读

——从《红楼梦》中的对联来看金陵十二钗

¨赵腊平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很多人不会陌生,这是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试题。

 

         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目以《红楼梦》一段故事为题,考生们反响强烈,也引起了网友们热议。不少网友感慨作文题目“太难了”,更有人大呼“连题都看不懂”。但更多的人表示,“欣喜地看到高考语文试题能有《红楼梦》的内容,出这题的老师真的是走心了,很有水准”。事实上,有关《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考题冲上了微博热搜,连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也跟着在网络刷屏。

 

         说这道题有多难,或偏到哪里去,有点言过其实。《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不错,但毕竟是清代小说,写的也是清代的事儿,但凡有点古汉语基础,还是可以看得懂大意的。而且,高考作文题材料后面说得非常清楚,《红楼梦》的情节只是作文的思维原点,关健要看你如何从这个原点引发到社会生活、其他层面的思考。问题在于:你确实要知道一点《红楼梦》。即便你没有完整读懂《红楼梦》,但至少你要读过,或者读过与红学有关的书籍,知道材料里的这个情节,并明白为什么说这“沁芳”好。这样,作文时,你才有可能在解读原材料的基础上,明白引用、点化、独创各自的美学内涵,肯定贾宝玉的创新精神,进而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由此说开去,说明不落窠臼、大胆创新的重要性。这样的话,你不仅可以精准扣题,得分肯定也不会低。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经过岁月的洗涤之后,依然能被人记起,进而细细品味,香甜满口,历久弥新。如果这样的作文题目能把孩子们的视线从碎片化的东西,拉回到像《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名著面前,其意义肯定不单单停留在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如果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话,那么,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或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就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写得好,首先要读得懂。只有读得懂,真正消化,才能汲取营养,写出符合要求,给人以启迪的优秀作文。笔者猜想,这也是出题者的用意。

 

         现在年轻人追捧传统文化的热度正在上升,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于从小成长于白话文语言环境之中的年轻学子来说,要通畅淋漓地阅读类似于《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往往会遇到时代差别很大、文言句式多、诗词与对联晦涩的问题,往往会让人感到难读、难懂甚至“读不下去”。怎么办呢?就是要去除年轻学子们对《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畏惧心理。同时,要像拍摄电视连续剧那样,想办法通过课文或课外读物,让《红楼梦》这些经典名著以更多的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比如,能不能从《红楼梦》中的诗歌、词曲、对联切入,让年轻人比较轻松地、愉快地接受经典名著的熏陶,掌握其中的精髓,学到文学的技巧。

 

        正是基于此,去年高考后,笔者试图撰写一本如何从《红楼梦》中的对联切入,来阅读和解读《红楼梦》特别是金陵十二钗的小册子,为喜欢这部名著的读者提供另一条研读的途径,为广大的莘莘学子寻找一种轻松愉快地接触古典文学的方式。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巨著之一。《红楼梦》属章回体长篇小说,大约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前后,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鄂所续。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府这个有典型意义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暴露了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濒临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写贾府的衰亡是把它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冲突中来写的。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作者着力表现的是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和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之间的矛盾斗争。作者精心塑造了贾宝玉、黛黛玉的形象,热情赞扬了他们对传统的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背叛和他们反封建礼教的忠贞爱情。《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讴歌,反映了作者的爱情理想,闪耀着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不过作者在揭示封建贵族阶级灭亡的历史趋势时,又对这个阶级的衰亡流露出一定的惋惜和同情,同时流露的色空观念等。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并加以剔除的。

 

         瑕不掩玉。《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空前的。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作者通过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精心提炼和细致描绘,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都是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全书结构宏伟自然,细节描写十分出色。语言洗炼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表现力,人物的语言具有很强的个性。

 

         在国内文学界,《红楼梦》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巅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毛泽东主席曾专门谈到《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更是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高度评价《红楼梦》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总之,《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上了空前的高峰。《红楼梦》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佳作。

 

         笔者近年来开始认真研读《红楼梦》,感觉收益良多。《红楼梦》艺术成就与价值体现在诸多领域,在对联方面造诣也很高,其中不少经典之作。

 

          我们知道,匾额与对联(或称楹联)产生于五代时期的桃符,自宋代开始挂、贴于建筑物的楹柱之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统治者推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开始盛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红楼梦》产生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康乾盛世,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鼎盛时代。活跃在乾嘉时期的文化大家梁章钜在其著作《楹联丛话》“自序”中说:“我朝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可见楹联在当时的确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匾额、对联作为这一时代显性的文化元素,理所当然地会被浓缩这一时期社会图景的《红楼梦》当中。

 

         据红学专家张晓冰先生统计(见《红楼梦》里的楹联一文),《红楼梦》楹联一共51幅,其中前八十回36幅,后四十回15幅。这些对联,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传统话本小说中贯用的“回末联”和作者直抒胸意的评论感叹联,计16幅;另一类可称之为实用联,即悬挂、镌刻、张贴在建筑物楹柱、房屋大门两旁和室内的对联,这一类对联往往与匾额(或称横批)相配,横批有的就是建筑物名称,有的则是题写的匾额,有20幅。

 

          前面已有提及,《红楼梦 》本来叫《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为什么改为《红楼梦 》呢?我们知道,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有一段脂批曰:“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是也。”《红楼梦》是一部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大观园中青春男女爱情和伤悼女儿悲剧为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是很难逾越的经典艺术群像,她们个个貌美如花、个性彰显,才情过人,却又命运多舛,红颜薄命,令人扼腕。

 

           有意思的是,金陵十二钗中,大多数都可以在《红楼梦》或权势红学专家的笔墨中找到与她们的人生对应的对联。这些对联当中,不少是挂在住舍门厅、大堂或廊柱上,如第十八回:元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题大观园正殿匾额:“顾恩思义”,对联:“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这是典型的颂圣联,元妃借对联拍皇帝的马屁呢。有的是院子或房舍的对联。如大观园内贾探春住处秋爽斋房内挂着一副对联:“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林黛玉潇湘馆的对联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李纨稻香村:“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薛宝钗蘅芷清芬:“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房间里也是可以挂对联的。如第五回,贾宝玉在宁国府秦可卿上房看到一联后很反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秦可卿的卧室则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幅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有的是对故事情节的感叹,如《红楼梦》第六回写凤姐资助刘姥姥二十两银子,伏线千里,为后来刘姥姥救巧姐埋下伏笔,作者这一回的回末直书一联:“得易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有的是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赞叹,用以点明主题,如第十三回夸凤姐、探春等的能力高强:“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等等。

 

         其实,其它的对联也是比比皆是,如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中有一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在《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中,甄士隐中秋夜邀贾雨村饮酒,雨村在葫芦寺中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对天长叹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在林如海处做西宾(教黛玉读书),偶至效外信步,在智通寺门旁见此“破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荣国府“荣禧堂”有一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对这个“钟鸣鼎食”之家作了最为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有一副对联在《红楼梦》的第一回《甄干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秀》和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出现过两次,那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基于此,自去年高考后,笔者决定写一本有关从红楼梦里的对联看金陵十二钗的小册子,开始尝试从《红楼梦》中有关主要人物的匾额、对联以及词曲切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红楼梦》,特别是金陵十二钗,即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等,系统地介绍这些灵魂人物的出身、特点、个性、才情、命运等,从中窥探作者对各色人物的态度以及对她们命运的设计与安排,揭示作者“记叙自己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为闺阁立传”的初衷,领略小说“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力量及特有的艺术魅力,揭示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目的、意蕴、主要内容,解构小说在情节发展上的独出心裁的艺术构思,领略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深厚扎实的文学功底,感受其经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感受其非同凡响的文学价值,进而爱上文学。

 

           我们不能奢求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去阅读经典,但我们应该提醒,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时空留存于当下,就是因为其拥有其巨大的文学价值与某种永恒的精神力量。你读与不读,经典作品就在那里。一旦我们捧起经典,并开始与经典对话的时候,那么,经典就钻进我们心里了。

 

          在拙著《曹雪芹的清净女儿国---从红楼梦里的对联看金陵十二钗》即将脱稿付梓之际,笔者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广大喜欢《红楼梦》的读者可以看到它。而从高考语文作文题植入《红楼梦》有关“试才”的内容看,笔者也希望这本拙著也可以为年轻的学子们阅读《红楼梦》打开一扇窗口,通过对这些匾额、对联、词曲的解码,让我们在读懂金陵十二钗这些冰清聪颖、个性鲜明的奇绝女子的同时,也可以领略到纵贯全书、洋溢其中的诗情画意、文学之美,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感知到与作者及《红楼梦》描绘的那个时代与当今文化根系中那些脉络连贯、事理相通脉络以及依稀可闻的心跳,在强烈的共鸣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璀灿光芒与无穷魅力,从而挖掘与汲取其中的精华,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进而增强我们融入血脉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赵腊平,亦用笔名“小屋清风”。湖南省邵东市人,报人、学者、作家,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编委。著有《漫话珠宝首饰》《历史在这里沉思》《透视中国矿业》《中央党校楹联浅释》《赵腊平笔耕集》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休宁:山村板凳龙  起舞闹元宵
下一篇:最后一页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