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身影挺立在抗疫一线
——邵阳市景秀时代廉住房集中隔离点10栋志愿小组抗疫工作纪实

10月16日,奥密克戎突袭邵阳。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打响。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南省邵阳市景秀时代廉租房集中隔离点成了抗疫“前线”之一。
在这个战斗激烈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主动请缨,逆行前往。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尽管职业不同,背景不同,但大家信念相同、目标相同,他们就是景秀时代廉租房集中隔离点10栋的志愿服务小组。
陪隔离人员战“疫”,他们是逆行的“孤勇者”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10月22日清晨,分配到10栋的“战士”身着“志愿红”抵达隔离点。尽管大家在来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困难还是远超出想象的。活动空间封闭,生活设施简陋,接触人群复杂……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在这里挑战自己的身体、心理的极限,克服着自己的“脆弱时刻”,用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隔离点,志愿者们面临的不仅是高强度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还有被感染的风险。市大圳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斌敢于担当作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肩负起10 栋楼栋长的责任与使命。面对志愿者们的忧虑,他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感同身受。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亲人,在战疫的非常时期,党员干部必须冲在最前线,用行动展现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他的话语铿锵有力,直抵志愿者的心田。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在楼栋长李斌的精心组织与全面发动下,10 栋志愿服务小组第一时间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李斌向他的队伍发出了催征的号角:“我们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攻坚克难,为保障隔离人员的生活有序运转,使他们在隔离期间能够安心,我们全力以赴!”随即,李斌书记率先垂范,来到隔离一线,在他的鼓舞与带动下,大家抛开一切顾虑,快速进入角色,踏上了抗疫战斗的新征程,接下了一个个“人生第一次”的任务。

“接客了,接客了。”10月24日凌晨,经历了一整天的培训,志愿者们刚喘口气歇下,大家就接到了紧急任务——10栋迎来了第一批隔离人员。联络员向荣迅速敲响了各个志愿者宿舍的房门,大伙立刻起身下楼穿好防护服,奔向战场,等待隔离人员的到来。全身包裹的防护服就像闷热不透气的“蒸笼”,呼吸也变得不顺畅,面罩上呼出的水汽模糊了视线,戴着橡胶手套拿东西也不再利索,外加防护服的空间限制,手臂施展不开,所有工作本应轻轻松松,但在这里却变得异常艰难。

随后的几天,半夜接待隔离人员成为了工作常态,志愿者们几乎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每次工作完毕回休息室时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他们依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岗位上,没有一人退缩。
抗“疫”中尽显担当,他们是冲锋陷阵的“疫勇军”
疫情当前,责任在肩。10栋66套住房内住着100余名隔离人员,志愿者却只有15名,为了将有限的人员发挥出最大的效率,栋长李斌将志愿者分成几个小组,轮班上阵,每人每天平均要进3次隔离区,一待就是4小时。
“第一次从事这些工作,作为一名联络员,我必须24小时待命,人员信息登记核对、数据整理上报、维修统计申报、生活物资领取……忙完里头忙外头,虽然事情繁琐,但却过得充实,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开始享受这种别样的生活。”市交通学校的向荣微笑着说,但从他带着红血丝的眼睛里可以看得出他的疲惫。
为了让隔离人员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每天配送三餐时,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的傅博文都是一路小跑,进去一次浑身湿透一次。为了提高派餐效率,他专门画出一张数据准确、标准清晰的楼栋配餐图,成了志愿小组里的工作亮点。当楼栋长李斌赞赏这个小伙子粗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纤细的心时,他自豪的说道“我不仅是一名中共党员,还是一个1岁宝宝的超级奶爸,细心是我的基本配置。”
市档案馆的宁凌云是个大块头,刚到隔离点时,防护服尺码不全,没有他能穿的码,这也意味着他暂时不能进入隔离区。到了战场的士兵却不能上场打战,这多少令人感到沮丧,但乐观的宁凌云却表示“打不了前锋,我就打后卫。”,此后,他承担起了小组的后勤保障工作,隔离区里的一应物资都由他来负责申报供应。
“我每天严格按照消杀操作要求,对3个单元6个楼层的地面、门把手、护栏及垃圾桶进行防疫消杀,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90后刘星星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作为水利局的一份子,他把“忠诚、干净、担当”的水利精神也带到了志愿服务点,为家乡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每日到楼栋里发放餐食、收拾垃圾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弯腰起立,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科的颜拯,因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已多次被栋长及其他同事“劝返”;市铁路专线事务中心的银文亮,因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出现了耳鸣的症状,但他们却仍然坚持奔走在防疫一线,辗转于10栋的每一个角角落落。作为退役军人,他们总是把“退伍不褪色”这句话挂在嘴边,面对同事的关心,却笑言道:“轻伤不下火线,这点小病小痛对军人来说算得了什么?”。
同样出身行伍的还有市民政局救助管理站的吴飞,进入隔离点后连续多个夜以继日的工作,导致他的身体出现低烧的情况,出于安全考虑,他不得不在上级安排下遗憾地暂别战场。
“请大家有序排队,前后间隔2米,提前打开健康码,先登记信息,最后采核酸入住。”,市大祥区永红小学的张金阶和城南学校的刘坤山两位52岁的老同志在隔离点内充当着“迎宾员”的角色,主动承担起维持秩序、引导隔离人员入住的重任,干起活来丝毫不输给年轻人。
“穿上这身大白服,我每天要洗手N次,戴上面罩后不会一儿就被水汽模糊了视线,有时上下楼梯全凭感觉……”谈及隔离点志愿者的感受时,市大祥区城南学校的杨飞说道,他是组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年纪虽小,斗志却不小,无论是配餐送饭、清运垃圾还是环境消杀,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他们冲锋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每天做着最简单也最温暖的事情,用行动彰显无私的奉献精神,积极为隔离群众密织疫情防控“安全防护网”。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他们是隔离群众的“知心人”
“房间里水龙头有点漏水,可以修理一下吗?”“我不太舒服,可以找医护人员来看一下吗?”“我的小孩有点发烧,能给我一些药吗?”……“好的,请大家不要着急,我们会尽快解决”,在隔离区,志愿者们每天都会收到隔离人员的种种诉求,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及时沟通协调帮助解决困难。除了承担发放一日三餐、收集垃圾、环境消杀等工作,他们还十分关心隔离人员的情绪。为了方便沟通,值班电话总是24小时待命,隔离人员的需求或者情绪都可以向志愿者诉说,志愿者们也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需求和安抚他们情绪,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和理解。
“隔离环境比较封闭,长期的独处以及害怕感染的压力都会带来紧张感、焦虑感,偶尔有隔离人员和我们抱怨,我和同事们总是耐心地劝导他们,因为我们也是感同身受。”谈及隔离点的工作和生活,市宝庆精神病医院的简海兰、周美雄、黄仁花、王静容表示,医护人员会在每天采核酸的时候为大家加油鼓劲“在这里,特殊人群并不少,他们不想连累别人,所以,我们尽可能多做些、多想些。看到大家相互信任支持,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再苦再累也值得!”

听见“花开”的声音,他们是隔离楼的“捕心手”
11月4日,随着第一批入住人员解除隔离,数不尽的感激纷至沓来,15名志愿者半个月来的辛苦付出仿佛在这一刻开出了希望的花。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你们替我们负重前行。感恩有你!”这是住在10栋1单元的两位小朋友在解除隔离时送给10栋全体志愿者的手抄报上写下的句子。
“谢谢你愿意把自己唯一的手机充电线拿给我用。”这是住在10栋2单元一位老奶奶对志愿者张金阶说的话。
“感谢你们想方设法为我的宝宝购买婴儿奶粉和益生菌,感谢你们这段时间以来无微不至地照顾!”这是10栋3单元一位满月婴儿的母亲给10栋志愿者打来的电话。
“感恩您和逆行者对我们的帮助,只愿您和所有抗疫人员都归时无恙。保护好自己,您的家人在等您平安归家。”这是10栋3单元一位隔离人员离开时给楼栋长李斌发来的短信。
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城;有一批战士,叫白衣天使;有一种精神,叫逆流而上;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在这栋小小的楼房里,凝聚着这个期间的真情与大爱,勇敢与顽强,执着与坚守。

冬将尽,春可期。这场“战疫”的“硬仗”还在持续,但我们相信,疫情之霾总会散去,这座美丽的城市终将回归“烟火”,迎来属于我们的胜利。(傅博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隆回金石桥商会志愿者携手战“疫”获称赞
下一篇:最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