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粤援武汉医护 从未失去信心

2020
02/03
17:03
大公报
分享

 

 

  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受访者供图

 

  为了支援湖北抗疫,广东卫健委组织了援助湖北医疗队,来自9家医院的124位医护人员在除夕夜逆向而行出征湖北武汉。他们在一线前方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儘管工作起来汗流浃背,但是依然高效工作,同时在小处“苦中作乐”,儘管任务艰巨,但是他们从未失去乐观和信心。/大公报记者 卢静怡

  穿上严密的防护服、隔离衣,帽子、N95口罩、护目镜和面屏,再戴四层橡胶手套……这是在武汉汉口医院支援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护师梁成每天上班前的必要步骤。梁成说,装备厚重对他而言不是问题,不过防护目镜容易雾化一度让他窘迫。“常常才戴上不到两分鐘眼前已经是一片模糊,就算把东西凑到面屏前面,都是模模糊糊的。”

  不过,梁成很快就发现秘诀。“防护目镜左右最边缘,有1到2厘米的位置比正中间稍微清晰一点。而面部正面与患者血管位置成40-45度角时,就能看到血管大概位置。”他在给患者打针选择血管的时候,尽可能地斜视着那一两厘米的位置。不止一次,患者打完针后讚梁成“打得準”、不用多捱一针。

  上班4小时换8支“大炮”

  在病房裏,前线不少医护人员都变身“全能医生”、“全能护士”。在目前病区无护工无清洁工的情况下,中山二院来支援武汉ICU的主管护师陈林叶,在凌晨完成护理工作后主动和同事清洁病房。儘管汗流浃背,目镜沉重,他们仍撸起袖子,浸泡含氯消毒片,清洁病区每个角落。护士宋菊花说,正常情况下打个针只需要几分鐘时间,在穿戴上防护服和手套后,却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她说,穿在防护服裏面的衣服湿了乾、乾了湿,但只要打好针,心裏就很欣慰。

  在汉口医院深夜的病房裏,很多患者要用氧气筒吸氧。一米多高的氧气筒,轻则40公斤、重则150公斤。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科医学科护师李青而言,每一次换“大炮”般的氧气筒都是一个挑战。为了让下一班姐妹们更方便,短短4个小时的班,李青和同事们合力换了不下8个氧气筒。

  特殊生日许愿疫情结束

  一个个散装的“蛋黄派”小蛋糕、苹果、饼乾,被整齐地摆成心形。打火机临时充当蜡烛。这是广东一个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在武汉前线的特别“生日礼”。在武汉一线前方,即使每天要和消毒水、医疗器材打交道,医护人员仍能在小处“苦中作乐”,从未失去乐观和信心。“祝愿这场疫情早日过去,患者都能恢复健康!”当天生日的主管护师刘洁静,在许愿时如此郑重地说道。因为晚上还在医院值班,她只能提前离开。在吹“蜡烛”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当天还是援汉医疗队医生张克林妈妈的生日,他的母亲和女儿也通过视频连线见证了这场生日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下一篇:广州首次在门把手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踪迹

频道总排行